首页>政府信息公开>部门信息公开目录>西夏区发展和改革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索 引 号 640105-102/2021-00136 文号
发布日期 2021-12-15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所属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效力状态 有效
责任部门 银川市西夏区发展和改革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银川市西夏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发布日期:2021-12-15

【打印正文】

字号: [小][大]

目 录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银川科创新城新征程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西夏区面临的形势  

第三节  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远景目标  

第二章  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谱写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坚定创新引领  打造创新驱动策源地

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力量  

第二节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三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第四节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第四章坚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  

第二节  提质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第三节  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  

第四节  加快推动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第五章  坚定融入新发展格局  增强经济发展协同性和高效性  

第一节  主动融入国内国际经济循环  

第二节  大力促进消费升级  

第三节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第六章  坚定深化改革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第一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第二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第三节  打通开放型经济新出口  

第七章  坚定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节  构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体系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三节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第四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八章  坚定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第二节  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第四节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第九章  坚定先进文化引领  建设文旅融合示范区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三节  推动现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十章  坚定践行“两山”理论  打造贺兰山生态保护示范区  

第一节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二节  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第三节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节  提高生态系统质量  

第十一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第一节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第二节  提高就业容量质量  

第三节  全力提高教育质量  

第四节  全面推进健康西夏建设  

第五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二章  坚定安全发展理念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西夏  

第一节  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第二节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第十三章  凝聚全区各族人民磅礴伟力  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不懈奋斗  

第一节  加强改善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三节  激发干部群众奋斗之志  

第四节  健全狠抓落实工作机制  

序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机构改革之后真正实现社会治理提升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更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全面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性五年。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银川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银川市西夏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银川市西夏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主要系统总结了全区“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成就,全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展望了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职责和制定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治理现代化、城市国际化、生态园林化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奋力开启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银川科创新城新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西夏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西夏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影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市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推进银川科创新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连续跃升,“十三五”末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24.9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十二五”末增长16.5%,年均增长3.1%;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投资占比达到6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36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39.2%,年均增长6.8%;城镇化率达到91%。全社会R&D投入强度达到4.78%,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29.91件,稳居全自治区第一。

─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提速。北京中关村首次引入西北地区、落户西夏区,“一中心、一基地、一新城”发展格局初步构建,新材料、生命健康、智慧信息、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快速聚集,创新活力竞相迸发,315家创新型企业聚集成长,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2亿元。打造洛客宁夏创新中心、教育发展联盟等创新平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聚集国家、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16个、重点实验室18个。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全面推进,共享装备、瀛海水泥等52家企业完成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共享装备列入国务院首批企业双创示范基地。首创国内万吨级铸造3D打印产业化应用,宝塔轨道车辆轴承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被认定为自治区首批县域创新改革试点县(区)。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八纵八横”城市“骨架”不断延伸,贺兰山路拓宽改造,怀远路、宁朔街等地下管廊工程相继投入使用,沈阳路、大连路、宏图街等城市主干道路建成通车,路网构建、道路通达、城市空间承载力大幅提升,美化提升背街小巷86条,建成农村公路451公里。“河南村”、十里铺村等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6万户,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6%。开展“河南村”、兴泾镇涝池组等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腾退建设用地1800余亩。镇北堡镇入选全国首批特色小镇,兴泾国际陆港小镇蓬勃发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100%,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完成35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改造提升纺苑小区等95个老旧小区,惠及居民6.3万户,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全面改善。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纵深推进,全面完成黑臭水体综合整治、绕城区域内养殖整治等工作,非煤矿山企业、裸露地面、堆土等扬尘治理取得实效。大气环境稳定向好,获2019年度自治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第一名。贯通银西河水系、犀牛湖生态湿地等生态空间,湿地面积达4.54万亩,湿地率5.6%。北郊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保持在100%。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和生态综合整治修复,有序推进贺兰山西夏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完成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外围2公里范围内环境综合整治任务,遗留矿坑修复和渣台复绿3300亩,新增造林6.79万亩,浅山区绿化2.18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5%,森林覆盖率达11.5%,110国道两侧、西部水系生态廊道、葡萄酒长廊生态防护林等绿化工程筑牢银川都市圈西部生态屏障。

─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宗教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搭建“数字西夏”智能系统,建成全区首家“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社会治理智慧化、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乡村、社区、宗教、校园、企业、社团等重点领域基层治理创新推进。为民服务实现“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步,法治西夏建设取得新进展,西夏区被列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持续加强。助力银川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九连冠”、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25个部门591项审批事项集中办理,284项划转事项“一窗通办”,政务服务事项“不见面、马上办”效果显著,90%以上事项实现“网上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3.82万亩,成立17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银川国际公铁物流港获评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新“一站式”“一票制”“一箱到底”物流模式,海关监管区通过验收即将封关运行,“银川无水港”喜获授牌,国际货运班线、“互联网+西部快线”、银川—天津港—欧洲海运箱直达专列常态化运行,银川公铁物流园“一港两线”公铁海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初步形成,累计发运国际班列216列9374车,货值9522万美元,对外开放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民生水平显著提升。681户291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同阳新村在银川市率先脱贫出列。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48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2万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2%和7.7%。“首都带首府、海淀带西夏”教育合作不断深化,西夏区教育小镇高标准建设,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所、小学8所、中学2所,新增学位10350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取得成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稳步发展。优质教育资源扩面提质,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全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实验区。县域综合医改扎实开展,医疗健康总院投入运营,新增医疗机构9家,优选培育75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升,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区)。成功打造自治区“互联网+医疗”示范区建设“主阵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城乡文化繁荣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显著提升了城市品质,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贺兰砚之乡”“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获评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政治建设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明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组织力不断提升,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党风政风持续好转,政治生态持续优化。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西夏区面临的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部署进入加快推进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西夏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机遇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中央加快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西夏区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宁夏,明确提出“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指示要求“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赋予了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为西夏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实践路径。特别是2020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西夏区考察指导工作,就生态保护、乡村振兴、葡萄酒产业发展等工作提出殷殷期望,给我们以巨大鼓舞。从自身发展优势看,近年来,我区在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等方面做了许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西夏区“一高两多两富”优势日益凸显,特别是近年来区市党委、政府从基础设施、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西夏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从挑战看,发展不足仍然是西夏区的主要矛盾,欠发达仍然是西夏区的基本区情,相对落后仍然是西夏区面临的最大现实,经济总量不大,人才活力尚未充分激发,创新动力不足,产业竞争力不强,城市配套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民生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基层治理体系不够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从整体看,“十四五”时期,西夏区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西夏区处于老工业基地新旧动能转换期、增长动能培育期,在人才、科技、土地等要素资源上拥有优势,为未来发展预留了很大空间。全区上下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树立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优势、抢占主动。

第三节  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西夏区要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特别是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统揽全局统领发展,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和接续奋斗,确保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经济繁荣实现大跨越。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比202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三五”末翻一番。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动能,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供给结构契合新发展格局,服务业比重超过50%,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民族团结实现大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民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落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各族人民守望相助一家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成。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西夏、平安西夏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环境优美实现大突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取得重大成果,主要污染物排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碳排放稳中有降,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系统功能完善、稳定高效,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生态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人民富裕实现大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在全区率先实现均等化,人均预期寿命、社会保障水平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科技强区、教育强区、文旅强区、体育强区和健康西夏取得重大成果。在幼有所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章   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谱写“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时代使命,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政治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建设银川科创新城,在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美丽新宁夏和银川市“一高三化”进程中展示西夏作为、贡献西夏力量,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位置,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破解开放不足的短板制约,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主动担当区域责任,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坚持以银川科创新城高质量发展为牵引,着力打造“两地四区”。

─着力打造创新驱动策源地。深化自治区县域创新改革试点建设,用好中关村品牌优势和西夏区人才资源密集优势,聚集人才、科技、资源要素,以互联网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赋能培育新业态、新经济、新动能和新模式,为银川科创新城建设注入新活力。

─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立足“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优化公铁海多式联运,畅通内外开放大通道,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加快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

─着力打造贺兰山生态保护示范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持续巩固贺兰山东麓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成效,全面实施湿地修复和水源涵养等系统工程,加快推进生态园林化城市建设,守好贺兰山安全保护屏障。

─着力打造葡萄酒产业示范区。扎实推进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引领区、高端葡萄酒核心区、区域特色葡萄酒文化承载区建设,推动宁夏葡萄酒香飘全国、走向世界。

─着力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贺兰山的生态、历史等文化价值,传承好“三线建设”等文化内涵,加强全要素配套服务,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

─着力打造社会治理示范区。积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西夏、平安西夏。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以建设银川科创新城为牵引,在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美丽新宁夏和银川市“一高三化”进程中展示西夏作为、贡献西夏力量。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以上,总量突破4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R&D经费投入强度继续领跑全区。八大产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服务业比重达到40%以上,初步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形成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促进开放的良好机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营商环境走在全区前列,“放管服”改革成效进一步显现,数字赋能政府治理体系高质量发展,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开放型外向型经济水平稳步提升,形成以银川国际公铁物流港为基点,陆海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生态文明机制更加健全,现代化防洪减灾、生态保护、污染治理、水源涵养、资源利用、绿色发展等体系基本形成。单位GDP用水量、煤炭消耗、电力消耗、建设用地面积下降15%,黄河干流断面水质保持Ⅱ类进Ⅱ类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土壤污染风险有效防控,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高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收入水平与全市平均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教育、医疗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医疗保障待遇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人均民生投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自治区中上水平,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住房条件稳步改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与全国水平差距明显缩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全国文明城市成果巩固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诚信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根基牢固,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民族凝聚力在西夏区充分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西夏区充分展示。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践更加广泛深入,行政执行力、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法治西夏、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乡村、社区、宗教、校园、企业、社团等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显著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取得实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专栏2—1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

[累计]

指标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

——

6以上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

——

——

6以上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91.2

93

[1.8]

预期性

创新驱动

4

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4.98

5.3

[1.8]

预期性

5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9.91

43

[13.09]

预期性

6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0

——

预期性

改革开放

7

营商环境便利度(%)

75

80

[5]

约束性

8

外贸进出口总额(%)

——

——

[10]

预期性

9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率(%)

——

——

[10]

预期性

生态文明

10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

——

14

——

预期性

11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完成区、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12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完成区、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序号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

[累计]

指标

属性

14

城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78.5

85

[6.5]

约束性

15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80

80

——

约束性

16

森林覆盖率(%)

11.57

16

[4.43]

约束性

17

湿地保护率(%)

83

85

[2]

预期性

18

水土保持率(%)

——

70

——

预期性

19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

17.25

——

约束性

民生福祉

2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6以上

——

预期性

21

城镇调查失业率(%)

——

<5.5

——

预期性

22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41

13

[0.59]

预期性

23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4.07

5.1

[1.03]

预期性

24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9

100

——

预期性

25

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2

——

预期性

26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8

78.3

[0.5]

预期性

27

使用5G网络人口数(%)

——

55

——

预期性

28

高频事项网办、掌办率(%)

——

100

——

预期性

安全保障

29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

完成国家控制目标任务

30

粮食生产能力(万吨)

——

完成国家控制目标任务

注:①[ ]为五年累计数。②能源综合:煤、油、气、非化石能源之和。③非化石能源不包括水电。

第三章  坚定创新引领  打造创新驱动策源地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走科技创新强区之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创新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着力塑造银川科创新城发展新优势。力争到2025年,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3件。

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力量

一、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有效整合辖区科技资源,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作用,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纽带,以西夏区教育发展联盟为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积极对接国家创新资源,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与区外技术先进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和知识产权联盟,共同建设专业化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支持鼓励企业与辖区高校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企业、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入经济发达地区创新资源,围绕重大战略、重点产业和行业关键技术,组织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鼓励企业引进并应用先进技术成果和关键设备。着力打造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缩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时间,提高转化效益,不断激化和释放各类创新主体活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发展。

二、建立东西部协同创新机制

发挥银川中关村双创园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走东西协作、京银合作协同创新之路,打造中关村全国协同创新示范园。探索“研究院+试验区+产业园”发展思路,进一步链接北京乃至全国的技术、人才和科技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与服务体系,架起区域合作、政企合作、招才引智、成果转化的“空中走廊”,围绕数字经济、电子信息、医疗健康等产业,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合作实施科技项目、共建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科技项目“就近就地孵化、成果西夏转化”,不断提升园区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

三、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支持高校、院所、企业积极申请建设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一批以银川中关村双创园、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为支撑的创新小高地。推动中关村合作升级,聚焦科技服务、智能制造、数字产业、新材料等前沿技术和高端产业领域,开展“孵化空间+运营服务+股权投资”的本土化园区运营合作,推进建设银川中关村重要战略合作平台,推动银川—中关村合作升级,争取银川中关村成为面向中东中亚科技创新重要战略支点和窗口。充分发挥中国葡萄酒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银川)材料产业研究院、清华大学—银川水联网数字治水联合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资源,建设新材料、葡萄酒等协同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

第二节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以及在创新目标、资源配置、组织实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涵养技术能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落实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创新,重点支持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发挥科技厅技术交易市场等平台作用,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建立转化率高、经济效益可观、示范性强的产学研联盟。鼓励企业与西夏区内和西北地区各大中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结成合作关系,在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科研成果落地、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实验室)共建、专利申请等方面深入合作。

二、增强龙头企业科技带动水平

重点围绕区内中石油宁夏分公司、西北轴承、舍弗勒、共享装备(3D打印)等龙头企业,设立科技创新奖励性考核指标,引导企业开展研发攻关,推动企业在技术水平、工艺流程、产品品质、工人素质等方面全面看齐国内外领军企业。鼓励企业承接国家和省级重大产业课题、科技专项、国家标准制定等产学研活动。依托产业链合作参与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深耕产业链培育,依托中东部产业转移,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引进一批与龙头企业及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链配套的企业集群。鼓励企业开展外向型合作,积极参与中东部发达地区高能级产业集群内产业链合作,结对行业内领军企业,参与企业产品供应链,承担铸件生产加工、零部件生产等上游业务,承接技术与产业创新的溢出效应。

三、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

牢固树立企业家是经济发展主角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尊崇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服务企业家的共识与氛围。致力于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落实好减税降费等各项政策,依法保护产权等企业各项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凝聚广大企业家的智慧力量,为企业家在西夏区发展厚植沃土。发挥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当好政策法规的普及者、深化改革的推动者、能力素质的提升者、党的建设的组织者,为个体私营企业做好各项服务。

四、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

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区”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按照孵化一批、创办一批、转型一批、引进一批、提升一批、壮大一批的发展路径,培育若干“独角兽”和领军企业。做好引导扶持工作,建设小微企业科创活动基金,多节点多阶段为技术创新、企业孵化提供发展扶持。建设涵盖小微企业管理、技术成果管理、产业化企业招引、技术交易等功能数字化公共技术平台,做好配套专利、法律、代理、财务等专业服务布局,为小微企业提供良好、专业运营环境。

第三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一、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

发挥辖区高校和职业院校集聚的优势,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推进“校企协同、工学结合”培育模式创新,整合企业、学校等技能培训中心资源,为企业提供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探索“课堂+工程训练+岗位实习”的定向人才培育新模式,实现教学生产、技能岗位、校企文化的一体化教学。深化现代学徒制试点,在企业全面推行新型学徒制,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职业院校等开展帮传带实训。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知识更新工程、“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依托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学科和有较强研发实力的企业,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努力培养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二、创新人才招引制度

坚持“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助力一个产业发展、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精准引才理念,突出产业匹配、产才融合,实施“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工程,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以打造银川中关村双创园“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为目标,以聚集高端人才团队和高端研发机构为导向,集聚人才、技术、项目、资本等资源要素,引进和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借力银西高铁开通、“首都带首府”人才合作机制,吸引外部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前来西夏区科研学术交流合作。依托产业发展,做到引资引才并重,精准引进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以“产业+人才”模式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和人才交流平台,建立人才分类目录,绘制“人才地图”,完善人才信息数据库和人才项目库,创新构建产业人才精准招引模式。完善双向挂职、项目合作、国际交流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关注中小微企业人才培养,结合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开展特色人才培训,加快形成以产引才、以产育才、产才深度融合发展的人才集聚效应。

三、坚持“服务”理念爱才留才

按照“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的服务标准,改革创新人才服务工作机制,全力为人才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在实践中解答“怎样留住人才”的关键问题,全面落实自治区、银川市和西夏区人才政策,全方位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的优质生态。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的人才评价自主权。

四、完善人才使用机制

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建设一批集休闲、商业、教育等于一体的配套“人才社区”,切实保障各类人才生活质量。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切实做好人才及家属的就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保障。

第四节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一、创新科技投入机制

强化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支持金融机构加大科技型企业信贷力度,支持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融资。发挥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作用,通过设立双创企业股权投资或创业投资基金,发行双创中票、双创孵化企业债等形式,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产业(企业)科技创新专项扶持基金、中小微企业科创研发专项扶持基金,重点加大对基础前沿、国家重点、西夏区核心产业等方面的科研支持。

二、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大力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引进各类知识产权相关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完善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建设,丰富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青年、妇女、返乡农民工、退转军人等群体创业。对于科技创新引领性项目、企业家队伍、行业领军人才,遵循“一事一办”原则,开通“绿色通道”。发挥创新券引领作用,使洛客创新中心、IBM创新中心成为西夏区乃至全市、全区科技创新新高地。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开展全域科普,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引导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围绕创新创业主题,积极举办学术论坛、技术交流会、创客论坛、创客大赛、创客集市、路演吧等活动和赛事,开展各类创新培训,打造创新活动品牌,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提升科技创新保障

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实现一体化配置,切实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及产出。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针对重点项目、重点领域、重点技术,打破传统考核指标桎梏,实行“揭榜挂帅”制度,以技术突破、自主可控、经济效益、行业领先度等关键特征为核心的考评指标,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完善科技奖励和创新激励机制。

四、构建人才安居保障体系

构建“大学生客栈、青年公寓、人才产权房”三级人才安居住房供给保障体系,为人才的创业成本和生活成本做“减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西夏区住有所居、安心创业。建设人才专家公寓和高端人才社区,优先保障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研发中心和总部经济企业的需求,带动更多高端人才落户西夏。

五、搭建开放创新平台

依托“一带一路”等重点开放战略,探索建立中关村—中东中亚技术转移合作,积极对接北京中关村国际孵化园和中东中亚国际孵化器内创新资源,形成中关村—中东中亚共创共孵共研长期合作机制,使银川中关村成为面向中东中亚科创合作的窗口,打通国际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专栏3 创新引领重要项目

1.科技创新项目:实施宁夏鲁银智能科技产业园一期、自治区水联网及数字治水科技园、杞里香枸杞研发中心、科梦奇人工智能实验室、阿凡达机器人西北研发应用基地、IBM Garage 车库创新中心项目等。

2.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实施物美集团新零售创新研发体验中心、数据中心项目、中国建材互联网产业园数据中心、西部第三方检测集团双创园检测研发中心、宁夏赛马水泥重点工业设备上云解决方案应用推广公共服务平台、宁夏赛马水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清洁能源设备零部件产能提升技术改造项目等。

3.科创生态类项目:实施知识产权服务运营平台项目,建立集运营交易结算与统计系统、专利运营项目库(规则、标准等)、运营信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专业技术综合服务平台等于一体的西夏区特色试验平台。实施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项目,组建葡萄酒、新材料、关键基础零部件、电子信息(数字硬件制造)等战略联盟,申请获批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4.科技人才引进培育项目:建设一批人才飞地、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外国专家工作室等,培育组建和柔性引进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组建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30个以上。

第四章  坚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区、市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持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巩固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统筹推进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助力银川工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速6%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

第一节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依托重点企业和核心产品,加速实施结构改造、智能改造、绿色改造和技术改造“四大改造”行动,优化工业结构,提升生产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化工、装备制造、建材等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推动循环绿色化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增过剩产能,推动石油化工传统产业逐步向特种新材料领域延伸,扩容产品应用市场。推动老工业基地低效用地和厂房“腾笼换鸟”,支持鼓励企业向智能制造、工业旅游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延伸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数字智能化升级。引导企业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工业云平台,开展行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向精细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打造工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企业。鼓励企业建设智能化车间、产线,加强车间、设备、产品的联网监控,细化工艺流程,采用智能化设备,实现生产工艺精细化、设备自动数字化、车间安全可控化。积极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同一领域企业共建行业互联网平台,使用平台通用基础设施和业务管理系统,降低信息化改造成本,提高信息化水平。

二、提速发展新兴产业

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聚焦3D打印、大型铸件、高档数控机床、高端铸件、精密轴承、新能源装备等重点领域,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实施制造业提升三年计划,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打造一批标杆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努力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上游关键核心卡脖子产品和技术部分领域实现突破,不断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发展,培育打造行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冠军”企业。

发展壮大新材料产业。依托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重点发展高纯度、高强度、高精度、高性能新材料。依托隆基光伏科技15GW单晶硅棒及切片、宁夏隆基乐叶3GW单晶电池、中环光伏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能工厂及配套产业项目等,聚集光伏硅片、电池组件等上下游配套产业,壮大电池材料产业。推动发展全国领先的四英寸、六英寸LED用工业蓝宝石衬底晶片材料,引进智能手表表镜及后盖、智能手机和电脑摄像头保护镜片、保护盖板等零部件生产,打造全国高端工业蓝宝石材料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半导体产业用大尺寸硅材料等高端材料,引进半导体衬底材料及晶圆加工、封装、测试等下游企业,打造半导体大尺寸硅片全产业链聚集地。重点发展存储产品的设计研发、功能模组产品制造、集成电路芯片封装测试及系统测试等材料,推进储芯集成电路研发中心项目建设,不断壮大集成电路芯片材料产业规模。发挥宁夏建材“互联网+”产业平台优势,引进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大、产业链条长、示范效应明显的大项目、好项目,补齐产业链条短板。依托中国(银川)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联盟,重点突破石墨烯储能、隔膜、水性涂料等规模化制备技术,引进锂离子电池电极、电动车用高性能动力锂电池、通讯基站及风光发电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等产品,加快形成从石墨烯浆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的锂电池完整产业链。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产值超过700亿元。

培育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依托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银川中关村双创园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优势,聚焦智能终端、电子元件、大数据、云计算、软件等领域,加快建设银川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和银川中关村数字经济特色园区,鼓励园区及电子信息骨干企业以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聚为方向,积极引入产业配套企业,不断完善产业链,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打造一批以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行业解决方案等为代表的产品,不断放大IBM创新设计效果,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培育发展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品牌响、带动强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成长型企业,全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2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专栏4—1  壮大先进制造业重要项目

1.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实施中合(宁夏)再生资源报废汽车回收项目、清洁能源设备零部件产能提升技术改造项目、润宇泽节能环保公司“固废物品加工”项目、绿洲生态环保建设(广东)公司固废处理等节能环保技术转移应用项目。建设中关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鸿河绿色汽车产业园、共享装备大型铸件工厂扩产项目、镁合金轮毂国内市场运营和生产基地项目等。

2. 新材料产业项目:实施中建材新材料、上海交大(银川)材料产业研究院、华屹(宁夏)新能源汽车配套及镁合金材料深加工、宁夏汉尧石墨烯储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前驱体项目、石墨烯碳纤维智能石材发热板项目、宁夏石材城石材生产加工基地等项目。

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提升。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特色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一链一策”精准施策,定制重点产业链配套图谱,加快构筑更强创新能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努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加大重点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增强质量技术服务能力,促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联动提升,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发展,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供应链。

第二节  提质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以葡萄和葡萄酒、枸杞为主导,奶牛肉牛、绿色食品、都市休闲农业为重点的“2+3”农业特色产业体系。

一、打造葡萄酒产业示范区

落实自治区葡萄酒产业“一体两翼、一心一园八镇”的发展格局和银川市构建“一带、三镇、四个酒庄集群区”的发展布局,立足西夏区“打造葡萄酒产业示范区”目标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葡萄酒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技术研发推广体系,全力打造贺兰山东麓优质葡萄酒核心区、精品酒庄聚集区、葡萄酒产业融合示范区、世界著名葡萄酒文化旅游目的地,推进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酿酒葡萄种植总面积达到7万亩以上,年产2万吨葡萄酒,建成酒庄50家以上,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葡萄酒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

打造优质酿酒葡萄基地。开展酿酒葡萄品种、区域和布局调优工程,在现有酿酒葡萄品种基础上,从国内外引进抗寒旱、抗盐碱的优良新品种进行育种,开展葡萄品种区域化试验,推进酿酒葡萄品种多样化和种植区域化。以镇北堡镇酒庄集群周边开发建设为重点,引导酒庄对现有低产低效葡萄园升级改造。发挥酒庄酒企布局相对集中、种植园集中连片、产业集中度和融合度高等优势,优化土地供给、盘活存量土地,支持现有酒庄扩大自建规模、集中开发利用荒地、调整种植结构用地等形式,推进葡萄产业整体连片规模发展。

打造高水平品牌酒庄集群。坚持酒庄基地一体化经营、酒庄酒模式,集中优势资源支持葡萄酒企业做强做优。利用市场、品牌优势,实现产业资源整合,推进规模化经营。加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识管理,以行业协会运作模式协调各酒庄/酒企在葡萄酒包装中突出产区,强化贺兰山产区概念。组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联盟,加强对产区品牌、品种布局、产品分级等关键环节的监管,健全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技术创新力、品牌美誉度。

推动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立足贺兰山东麓西线旅游带区位优势,推进“葡萄酒+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建立完善西夏区葡萄文化旅游带,以酒庄健康休闲旅游体验为重点,多层次提升酒庄旅游功能,建立多点多极旅游圈,形成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区域发展新格局。拓宽、完善辖区内旅游线路,形成葡萄—园酒庄—旅游景点全程化旅游新体验,设计推出葡萄采摘自酿,葡萄酒观光、婚庆甜蜜、休闲度假等多种旅游方式。举办以葡萄酒为主题的书画摄影展、红酒马拉松、冬季越野跑、冰雪节等系列“葡萄酒+文旅体育”活动,实现以文旅养酒、“文旅酒”并行发展新模式。打造以葡萄酒主题元素为主要内容的闲庭老街、精品民宿等特色功能区域,发展温泉理疗、种采体验、保健康体等康养业态。

专栏4—2  葡萄酒产业化重点建设项目

1.葡萄酒产业基础设施配套类项目:国家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创建项目、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供水改造工程、志辉源石酒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

2.葡萄酒种植与精深加工项目:张骞葡萄郡项目、志辉公司“果香型葡萄蒸馏酒酿酒葡萄种植生产示范基地”项目(白玉霓项目)、兰山荔鹏酒庄、嘉麓酒庄、蓝思科技葡萄酒庄项目、贺兰山东麓蒸馏酒葡萄种植基地项目、旺盈印刷、中葡包装(酒标)葡萄酒包装项目。

3. 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镇北堡葡萄酒民宿主题酒店项目、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数字化交易平台建设项目、葡萄酒“市场采购贸易试点”集聚区、贺兰山漫葡小镇旅游提升改造项目。

二、培育壮大枸杞产业

深入推进实施基地稳杞、龙头强杞、科技兴杞、质量保杞、品牌立杞、文化活杞“六大工程”,构建现代枸杞产业标准、绿色防控、检验检测、产品溯源“四大体系”,建设枸杞精深加工中心、科技研发中心、文化宣传中心、市场交易中心。加强枸杞种苗基地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加快标准化繁育技术推广,培育壮大一批育、繁、推一体化枸杞种苗企业。建立枸杞产业龙头企业梯次培育壮大机制,培育能带动种植、连接市场、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推动企业新上、技改、扩建枸杞精深加工项目,促进枸杞高端饮品、保健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精深加工产品批量生产。推动信息化、智能化在枸杞品种改良、病虫害监测预报、种植管理、新产品开发、加工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深度融合。成立枸杞协会,全面开展枸杞产业宣传、推广、产业技术评估、质量鉴定和产品展销等活动。开展枸杞标准化生产、功效物质提取、养生保健品研发、智能化鲜果采摘机械等关键技术研究,围绕枸杞功效物质提取工艺、药食同源等产品研发进行重点攻关,加强以枸杞为原材料的“药”字号、“健”字号以及“枸杞+”等功能性药食同源新产品的研发。鼓励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GAP、GMP、HACCP等质量认证。积极对接自治区宁夏枸杞溯源平台,争取纳入全区枸杞产业质量溯源管理,对有机枸杞认证种植基地建设推广GAP种植,积极打造枸杞田园综合体。积极拓展枸杞旅游,推动建设枸杞特色小镇、枸杞主题公园和枸杞文化馆等场所,开发特色采摘体验、制作工艺体验、枸杞节市庆典等旅游产品。到2025年,枸杞种植总面积达到1.6万亩,干果产量达到3200吨,枸杞产业综合产值突破5亿元。

专栏4—3  枸杞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1.枸杞产业科技创新项目:实施中国枸杞产业研究院、枸杞深加工研发、枸杞深加工产品(鲜杞膏)研发创新、中国枸杞产业创新中心(枸杞协会)、国家级枸杞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杞里香枸杞健康产品研发中心等项目。

2.枸杞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类项目:实施南梁枸杞标准化示范基地、枸杞原浆生产线建设目、枸杞类深加工、枸杞电商集散中心平台、宁夏厨佬哥枸杞芽菜加工车间、镇北堡镇团结村枸杞田园综合体等项目。

三、提质增效肉牛产业

借助“兴泾黄牛肉”品牌基础,由主导生产向加工销售转变,主推牛肉熟食品精深加工,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兴泾镇黄牛肉知名品牌影响力。在对肉牛养殖做好“减法”的基础上,改造提升现有的规模养殖,推动现有肉牛现代化养殖,配套完善设施设备,提升疫病防控能力、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自种、生产托管和订单收购等方式,集中连片种植优质饲草,保持青贮玉米、一年生饲草等优质饲草种植面积,提高农作物秸秆加工调制水平,推进种养一体化与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支持新建加工企业、引进现代加工设备、优化加工工艺、提升精深加工水平,以熟食加工为主,建立订单生产、冷链配送、定向销售的产销衔接渠道,加强与知名连锁超市、电商平台等合作,推广“互联网+”、体验消费等营销新模式。申请“兴泾黄牛肉”区域公用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提升影响力。

四、巩固提升奶产业

以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为路径,进一步优化奶产业布局,维持养殖规模,提升综合效益,加快奶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内领先的高端乳制品加工基地、全区一流的优质奶源生产基地。支持引进、育种优势奶牛品种,推广使用优质性控冻精和性控胚胎,加快核心种子母牛群和优秀后备种公牛培育,促进高产奶牛群体快速扩繁。推动纯天然草饲奶牛基地建设,努力建成“草饲奶牛”+“纯天然奶牛”的优质奶源基地,加大饲草料基地建设,推动优质苜蓿种植,构建自给自足饲草供给体系,形成天然饲草种植、精准饲养、养殖管理及疫病防控的标准化养殖闭环。引入洛客工艺创新和现代化机器设备等,完善奶制品产业链,探索低温乳制品、干乳制品、婴幼儿使用高端乳制品生产,促进贺兰山奶牛产业生态化、品质化、安全化发展。推动完善奶源收储、乳制品冷链物流等专业物流、城市/城际配送等集疏体系构建,畅通奶源、乳制品运输通道。加快现代乳业同数字化结合,推动数字农场、溯源平台、监管平台等数字化建设,推动数字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可视化、一体化的西夏数字乳业集锦。到2025年,全区奶牛存栏2.5万头,生鲜乳总产量达到15万吨,实现生鲜乳产值7.6亿元,乳制品加工产值8亿元,带动全产业链实现产值20亿元。

五、着力发展绿色食品

围绕优质粮食、畜牧产业、酿酒葡萄、蔬菜产业、适水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全产业链绿色标准化集成示范基地和高品质供港蔬菜基地,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打造葡萄酒类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开展葡萄酒加工附产品葡萄籽、葡萄皮渣、葡萄枝条的综合利用研究,开发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健康食品、保健品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打造绿色乳品加工优势区,开展功能性乳品加工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鼓励开发乳蛋白质、益生元、功能性脂肪等功能性乳品基料。打造粮食类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鼓励发展以优质大米为原料的婴儿营养米粉、谷物营养早餐食品、营养再造米等米制品。打造油类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鼓励发展食用胡麻油、亚麻籽油、大豆油等油制品。

专栏4—4绿色食品发展重点项目

1.天草生物葡萄籽深加工项目:建设葡萄籽(皮、渣)、枸杞子(芽)、精品蔬果等天然植物提取物生产加工基地。

2. 三闸村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新建农业设施共计64栋棚,用于种植蔬菜、无花果套种草莓等绿色食品的种植栽培。

3. 兴泾镇设施温棚扶贫产业示范园项目:打造集蔬菜标准化生产、分拣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精准扶贫产业园区,主要生产高品质绿色蔬菜、平菇、吊瓜、番茄、羊肚菌等。

第三节  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

一、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通道、平台、网络体系建设,优化物流节点布局,构建多式联运网络,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强化与空港、铁路专用线等物流节点的联动,加快进出口货物(肉类、冰鲜、木材、粮食)指定口岸申报建设工作,逐步完成银川国际公铁物流港指定口岸功能区建设,拓宽口岸服务功能。推动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封关运营,完成保税仓改造,加快形成以银川国际公铁物流港为基点,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对接光伏组件、智能终端产品等出口货源和木材、大麦、亚麻籽、饲草等回程货源,提高国际班列去回程货量匹配率,实现班列的常态化运营。加快建成银川公铁物流园跨境电商公共监管中心,创新开辟“西部快线”向西大通道,加快推进百度无人驾驶(中欧公铁快线货运)公铁物流园至阿拉山口、隆基公司至货运场站短驳项目,引导杭州、深圳等跨境电商出口业务“向银川集合,从银川出发”。加强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物流服务平台,支持物流园区和大型仓储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共享,降低物流综合成本,提升现代物流产业服务水平。到2025年,现代物流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完成税收5亿元。

推动金融服务业发展。着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器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完善科技企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担体系。实施企业上市培育专项行动计划,建立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推进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建立优质小微企业目录,创新“政银企”对接服务模式,服务企业对接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创业板、新三板、股权交易市场等渠道进行直接融资。引进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机构。鼓励银行、保险、证券等企业开发信贷和保险产品,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适合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授信模式。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探索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

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培育发展工业设计等新业态,聚焦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葡萄酒、枸杞等重点产业,依托洛客创新中心智能制造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在流程创新设计、智慧生活设计等“互联网+设计”创新发展。对接国际国内工业设计资源,支持本地企业建立设计研发中心,建立工业设计交互平台和转化平台。积极引导检验检测等产业综合配套服务,推动检验检测同葡萄酒、枸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轴承、3D打印等)、新材料等产业领域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一站式”检验认证服务。推动发展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和科技咨询,成立西夏知识产权运营联盟,鼓励支持专利代理机构发展,开展执业专利代理人和执业经纪人培训,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发展数字科技服务和平台化服务新业态。

二、推进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核心,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人性化、个性化升级。

实施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发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特色产业核心区、宁夏西线黄金旅游带区位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与外延,积极培育特色旅游品牌,放大“全国文化先进县区”“中国贺兰砚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品牌,打造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强区。抢抓高铁运营通车、银川火车站西站房主体综合枢纽和TOD项目等重要机遇,打造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力强的综合性城市商圈和特色街区。争取“十四五”末实现全年旅游人数超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亿元。

推动商贸流通业提档升级。鼓励发展新型娱乐消费新体验、新业态,提升夜间经济、冰雪经济活力,培育服务消费、体验消费新热点,拓宽假日消费空间。努力做好餐饮住宿提升工程,鼓励创新商业模式,推动新零售、无人售货、共享经济等引领生活、娱乐方式变革新型服务业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性服务。健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健康养老产业转型发展,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兼顾基础性、公益性、社会性,同步发展健康、育幼、文化、家政、物业、社区商业、社区邻里服务、农贸市场、居民便利店等基础生活服务业,努力推动市场服务主体针对老年人、幼龄儿童、残障人群等特殊群体提供“有温度”、有传承延续性、符合其消费生活习惯的服务、消费方式的保障性服务。

第四节  加快推动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大力实施数字经济战略,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协调融合发展,打造西北具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

一、构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体系

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融合应用,推进现代农业、传统工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经济新生态。

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积极上云,通过公共云平台推进企业间生产、仓储、物流、销售等全供应链战略协作,提供定制化、模块化生产,实现跨区域、分布式协同制造。集聚区块链、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技术为主导产业的企业,建设一批“智能工厂”“绿色工厂”“数据中心”,遴选工业APP典型应用案例进行推广,打造数字工业应用场景实验室,实现AI+5G的应用场景,建设成为“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进工业智能化改造,鼓励建设智能化车间、产线,加强车间、设备、产品的联网监控,鼓励企业搭建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生产集成化、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管理。

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构建农业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农业灌溉等各环节全链路数字监管体系,推动建立农业病虫害检测网络和数字植保防御体系,努力建设智慧农场、车间农业,积极推广农产品全程可追溯数字平台,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芦花小镇”数字化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田园农业的深度融合,探索云农场、共享农业模式。推进葡萄酒产业数字化发展,推动建立葡萄酒数字交易平台与葡萄酒大数据中心,主动运用葡萄酒大数据挖掘技术,锁定目标客群,开发服务客户偏好,符合市场需求的葡萄酒产品,建立葡萄酒垂直电商,强化葡萄酒营销数字化。

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发展。聚焦数字经济生活应用场景,以“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机器人、无人驾驶、智慧物流、智慧社区等生活场景应用为突破,加强同北京中关村、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对接,推动数字经济与服务业融合。抓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培育智能化应用场景,拓展智慧政务、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和智慧社区等社会治理领域数字化场景应用,以数字技术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栏4—4  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1.“5G+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重点工业设备上云解决方案应用推广公共服务平台、西夏工业云SaaS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等。

2.西夏区产业大脑项目:建立“全区一体化一盘棋、一张网”的大数据运行平台,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步推进银川科创新城标准厂房、科创新城创新大厦项目建设。

3.自治区水联网及数字治水科技园项目:涵盖水利基础性研究、数字治水技术产品研发与推广、平台建设等方面。

4.三维数字化产品设计与研发项目: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三维数字化设计与修复技术的人才培养合作,提供定制化三维设计与打印的解决方案。

5.“互联网+教育”提升项目:建设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引入人工智能课程、智能教育实验室、VR智慧教室以及数字图书馆,实现线上线下教育服务融合。

第五章  坚定融入新发展格局  增强经济发展协同性和高效性

坚持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步推进,着力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力争“十四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6%以上。

第一节  主动融入国内国际经济循环

发挥西夏区比较优势,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找准定位,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多点发力,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瞄准国内市场需求,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提升供给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特色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延链补链建链强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增加产业竞争优势。主动融入银川都市圈发展,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有效衔接。有效发挥中关村双创园和公铁物流园科技创新和物流开放优势,优化要素配置,推进一体化建设。深化与沿海地区交流,全方位引进产业、技术、资金等发展要素,加快建立外向型经济体系。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及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建设,推动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联动融合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以公铁联运为主要运输方式,向内辐射宁陕甘蒙毗邻地区和华北地区,向外联结海港、空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物流通道。抓住共建“一带一路”重大机遇,营造开放型经济环境,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

第二节  大力促进消费升级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扎实推进消费升级行动计划,挖掘消费潜力,拉动经济增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一、提升传统消费

推进城市商业提档升级,构建“区域交易中心—城市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三级覆盖网络,推动单一街区内社区超市、24小时便利服务、农贸生鲜超市的合理分布,完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围绕万达商圈、高铁商圈、宁阳商圈打造城市商业中心,支持传统商圈实施智慧化改造,发展“线上+线下+物流”新零售模式,升级改造同心路商圈为西夏区休闲娱乐核心商圈,支持万达金街商业提升改造,打造怀远夜市等特色鲜明的地标性夜间经济集聚区和镇北堡镇葡萄文化旅游度假休闲区等假日经济聚集区。

二、培育新型消费

拓展消费场景,围绕全域旅游增强旅游配套设施配置,充分满足“商、旅、闲、居”四类人群住宿需求的住宿配套,构建以“商务工作餐饮—都市休闲餐饮—特色主题餐饮—乡村农家乐”为核心的综合餐饮服务体系。推进城市文化娱乐服务业发展,丰富酒吧、夜宵、唱吧等休闲娱乐消费场所,构建“安心住—放心吃—开心玩”的都市生活服务。鼓励发展网络消费、智能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消费新模式,鼓励“吃住行游购娱”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能+”服务消费模式。鼓励建设集合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的消费集聚区。鼓励发展线上教育、线上医疗、线上娱乐等新业态。支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扩大乡村消费。

三、鼓励消费新体验

推动发展免税、保税消费新业态,推动银川公铁物流园建设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建立以展示中心为门店,以保税区商品基地为仓库的“前店后厂”合作模式,打造保税直购消费新体验。积极引入中免集团、中出服等免税主体进驻万达商圈、宁阳商圈、高铁商圈,探索“即买即退”的退税服务,提升国际消费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国际消费便利。建设物美新零售体验中心,打造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移动支付等技术为基础支撑的全渠道零售新体验。

四、优化消费环境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完善商业诚信体系,完善企业自律和违法惩戒机制,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规范商业领域经营行为,打造优良的消费环境。打造一批放心商圈、放心街区、放心商店,完善消费追溯体系,健全消费后评价制度。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提高消费维权便利化水平。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大力优化市场供给,建设特色消费网络。

第三节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和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聚焦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积极谋划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加大有效投资力度。

一、扩大产业领域投资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围绕西夏区“八大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加大高新技术领域投资。整合各园区产业项目资源,对现有的化工、装备制造等工业产业建链强链延链补链,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投资力度。聚焦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硅、工业蓝宝石等新材料产业,精准招商,不断延伸新材料产业链。高质高效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大新兴产业投资,引进实施一批新材料、电子信息、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扩大基础设施投资

积极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领域重大项目投资,谋划推进人工智能、5G基建、工业互联网等一批新基建项目建设投资,加大城乡区域一体发展、提升物流便捷度等项目建设投资。做好项目前期规划,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要素支持。改善城乡道路、停车场等设施。推进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综合改造和街巷改造。加强通道、平台、 网络等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推进 5G 基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三、扩大生态建设领域投资

加强贺兰山浅山区生态系统治理、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提升改造、贺兰山东麓历史遗留矿山及周边生态环境修复、水源涵养提升、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的投资,全力建设好银川都市圈西部绿色生态屏障。

四、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投资

聚焦构建普惠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教育、科技、医疗、社保、养老等领域投资,扩大市政设施、农业农村、新型城镇化、公共安全、物资储备、防灾减灾等短板领域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六章  坚定深化改革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能。坚定贯彻落实区市关于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和口岸经济决策部署,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口岸经济,构建“一港两线”对外开放新格局。力争到2025年,营商环境便利度达到8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率累计达到10%。

第一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探索推进“四权”改革

推进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四权”改革。加快推进用水权改革,明确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用水权投融资机制和市场化的水权交易机制。推进土地权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市场化机制撬动形成土地资源节约、资产激活、资本集聚的综合效应。推进排污权改革,通过有偿使用和市场交易,促使企业自主自愿推动排污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发展绿色化。推进山林权改革,以放开放活、增值增效、植绿增绿为核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理顺经营管理机制,盘活林地林木资源。

二、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建立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市场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破除市场准入等方面各种隐性障碍。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落实好纾困惠企等政策,确保各项措施直达市场主体。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实施民营企业培育工程和优秀企业家培育计划,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扶持力度,全力推动各类企业实现新发展。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建立健全工业用地弹性供地机制。落实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和培育的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引进高精尖缺人才、重点技术领域和行业高层次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三、发挥财税支撑作用

深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政府全口径预算体系,加大预算统筹力度,建立公开透明的预决算制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和规划管理,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增强基层公共服务、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等保障能力。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大政府对科技企业、创新企业支持力度。发挥财政投入的激励与带动作用,引导资源要素流向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切实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建立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机制。推动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全面反映政府所有收支及资产、负债等情况。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有效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加强税源体系建设,优化税源结构,改革税收征管制度。

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和扶持力度,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引进新型金融机构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构建银行信贷、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完善银行、债券、保险等各类金融组织体系。加强政银企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发展普惠金融,加强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健全农村普惠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监测机制,加强金融监管,指导金融机构和上市企业完善公司治理,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活动。

五、保障市场要素供给

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和精细化管理,统筹国土空间规划,优先布局重点发展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统一调剂土地指标,预留一定规模建设用地。建立健全项目准入审查机制、指标考核机制及工业项目用地退出机制,盘活存量和低效建设用地,提供灵活高效的产业用地保障。落实产权主体权利和责任,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加快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畅通劳动力向西夏区流动渠道,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第二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健全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完善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机制,健全强有力的行政执行系统,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完善权力清单制度,规范政府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推进权责清单标准化,严格限制自由裁量权。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加快形成提供公共服务的新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以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统筹推进党政群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对标国内最好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持续清理简并多部门、多层级实施的重复审批。大力推进“照后减证”、审批改备案和告知承诺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行“证照分离”和“照后减证”,打造掌上能办、网上通办、政务大厅全程可办、线上线下融合的便民利企政务服务新模式。加大企业减负优惠政策落实力度,推进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快基层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依法整治“红顶中介”,加快建立公开透明的中介服务市场。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降低就业创业门槛,简化企业生产经营审批和条件,建立企业诉求直通渠道,推动企业审批“零障碍”、办事“零阻力”,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和失信约束制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健全政商交往行为规范指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第三节  打通开放型经济新出口

持续扩大银川公铁物流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公铁海多式联运枢纽作用,按照“畅通道、活贸易、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全力推进区域物流枢纽建设,向内辐射宁陕甘蒙毗邻地区和华北地区,向外联结海港、空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物流通道,统筹推进物流、贸易、产业发展,提升供应链协同层级,打造对接一带一路的区域性国际物流节点、面向西北的国家级综合物流中心,助力银川国际化发展。

一、构建公铁海多式联运大通道

实施多式联运“四通工程”。东向以深化天津港联动合作为重点,西向以常态化运行中欧班列为依托,南向以融入陆海新通道为切入,北向以开拓至蒙古国物流通道为目标,基本构建起公铁联运、海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跨境电商公铁联运等多种形态的物流通道。西向出境通道与陕西林业集团深入合作,开通俄罗斯至银川新线路,实现中欧班列整列进口零的突破;与阳光捷通公司合作推进中欧公铁快线项目,为区内企业跨境电商产品出口提供快捷通道。东向出海通道深化与天津港合作,在国内海铁联运的基础上,通过天津港发往德国汉堡等多个欧洲国家。加强与青岛、威海、唐山等港口的合作,推进银川—天津港—欧洲海运箱直达专列常态化运营。北向通道协调煤炭相关贸易企业积极开拓策克口岸蒙煤进宁通道,通过新落地的宁夏公铁国际班列运营公司与俄罗斯国家铁路公司对接经二连浩特进境的木材班列,为建设进境木材产业园打好基础。南向通道积极对接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开拓南向新线路。

二、提升对外开放平台能级

加快构建内陆口岸功能。完善银川国际公铁物流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软硬件设施,积极申报保税库,加快配套铁路专用线及场站建设。在获得天津港和中铁集装箱“银川无水港”授牌基础上,加强与船公司合作,推动更多船公司在银川公铁物流园设立还箱点,使内陆港叠加更多海港功能,进一步提升口岸服务能力。紧盯铁路口岸国家口岸办获批同时,加快推进木材、粮食、整车、冰鲜等专业口岸前期工作。引进陕西林业集团启动进境木材产业园建设,积极洽谈俄罗斯、德国木材、纸浆、大麦等回程班列。启动亚麻籽集散中心建设,围绕发展奶畜产业面临的饲草饲料问题,支持新华物流等企业对接经天津港进口苜蓿干草,与农垦集团对接大麦鲜草实验项目。支持绿筑集团、SLC丝路集团和陕林集团打造钢材、沥青、木材等大宗商品集散中心。积极谋划整车口岸建设,对接天津港资源,先期开展平行进口车业务,积极对接二手车出口业务,依托二手车交易市场和中欧班列,推动汽车后市场关联产业和整车口岸建设。

打造跨境电商新平台。以银川跨境电商综试区为契机,加快建成银川公铁物流园跨境电商公共监管中心,推动建立多式联运新物流模式。创新开辟“西部快线”向西大通道,加快推进百度无人驾驶(中欧公铁快线货运)公铁物流园至阿拉山口、隆基公司至货运场站短驳项目,引导杭州、深圳等跨境电商出口业务“向银川集合,从银川出发”,打造“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及高端商品“集结中心”。

三、创新内外开放合作

主动融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黄河流域现代化交通网络主骨架,主动迎接“高铁经济”时代,以国际化视野、现代化标准,全力推进银川火车站西站房立体综合枢纽和“TOD”项目建设,打造零换乘、无缝化衔接的“高铁经济”开放门户。优化航空出行—高铁出行—普铁出行—市内公共交通出行—自驾游出行的中转流程,畅通交通服务机构跨区域服务的政策渠道。对接休闲餐饮、便利出行、纪念品集市、旅游咨询,提升专业服务质量,提高集散流通接待能级。抢抓高铁沿线中心城市同城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机遇,积极对接西安、咸阳等高铁沿线城市的企业及科创资源,制定人才引进、产业创新、资金支持等政策,充分汲取高铁沿线的人口、产业和资金优势,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投资、消费群体向西夏区聚集。大力提升外商外贸外资外事水平,加快培育外贸主体,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融入“一带一路”、高铁中心城市2—3小时城市群合作,打造集产业技术服务、科技创新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于一体现代服务聚集区,提升高铁经济辐射力。

专栏6  开放平台建设重点项目

1. “两国双城两园”跨国产业园项目: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出口和木材、禀赋型农产品(亚麻籽、棉花等)等进口生产加工,推进两国双城两园合作落地建设。

2.口岸建设及园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实施银川国际公铁物流港冰鲜口岸、银川国际公铁物流港进境木材口岸、银川国际公铁物流港铁路专用线、中欧公铁快线、百度自动驾驶商用车测试暨商业运营、“新华丝路购”跨境电商批发平台+线下体验店、银川国际公铁物流港供应链基础设施、银川国际公铁物流港基础设施道路工程等项目。

3.西北大宗商品铁路集散中心项目:依托货运南站场铁路发展铁路物流服务功能,在提供生产性配套物流服务的基础上,拓展城市生活物资和金融物流服务功能、形成区域物流节点。

4.特色保税园项目:建设特色保税物流服务园、国际公铁物流港进境粮油饲料产业园等。

5.商贸流通物流类项目:建设油气及应急物资储备产业基地、日日顺物流产业园三期、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商贸+工业物流、飞翔国际空港物流综合产业园、宁夏鸿河绿色汽车产业园、宁夏聚力升汽车后市场综合服务产业园、绿色交通工业化产业基地、粮油仓储基础设施、SLC丝路集团进出口贸易等项目。

第七章  坚定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力争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大于0.6。

第一节  构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体系

坚持“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构建绿色生态、集约高效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体系。

一、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围绕“米袋子”和“菜篮子”,打造优质粮食和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在打造优质粮食品牌,落实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确保“米袋子”安全。在两个特色小城镇建设基础上,以集聚葡萄酒、枸杞、都市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优势,打造若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集群。以镇北堡镇为中心,以葡萄和葡萄酒产业为重点,全力打造国家级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精品蔬菜。实施蔬菜产业提质扩规行动,加快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选择特色新品种、种植优良高品质蔬菜。支持大棚食用菌产业发展,丰富食用菌产品种类。大力发展供外蔬菜种植,扩大外销,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引进蔬菜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免洗蔬菜、冲泡即食蔬菜产品,推进蔬菜深加工产业发展。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按照“农旅结合、三产联动”

的发展思路,将农业生产和农业休闲活动有机结合,发展智慧农业、定制农业、旅游农业等新业态,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打造农业景观观光游、家庭农场体验游、农业庄园度假游、儿童教育研学游、乡村生活旅居游,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延伸产业链条。推进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支持平吉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枸杞田园综合体等开发健康养生旅游产品和线路,形成集“农业科普教育—生态采摘—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养生度假”一体的枸杞、葡萄酒、稻渔休闲娱乐体验名片。

专栏7—1  休闲体验农业重点项目

1.体验农业综合体项目:实施银川市西夏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万亩稻渔综合体、平吉堡农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镇北堡镇华西村日光温室及水产养项目二期工程、同阳新村食用菌产业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镇北堡镇华西村宝鑫家庭农场农产品种植示范园、西夏区军华农业生产田园综合体等项目。

2.乡村民宿和农家乐类项目:建设镇北堡村镇北民宿村、镇北堡昊苑村民宿旅游、西夏客栈民宿、德林村山下人家老食街农家乐、乡村旅游提升等项目。

二、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生产体系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高标准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推广生产标准体系,以标准化手段规范从种子到加工、包装的全过程管理,加工制造外观统一、内质符合要求的优质农产品。扎实推进食用菌、黄牛肉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加快培育标准化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十里铺村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平吉堡农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食用菌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良渠稍村果蔬示范生态园区、兴泾镇设施温棚扶贫产业示范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以纯天然奶源基地为特色,现代先进乳液制造为重点,推进中地乳业集团功能性保健品等项目建设,推进奶业提质增效建设工程、延伸现代乳业产业链。

三、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经营体系

建立农业产业链与农民利益链联接机制,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批发市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采用“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农村经纪人队伍和营销大户,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加速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保鲜/加工—农产品城市配送—农村电商产业体系建设,规范农产品流通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鼓励村集体经济引入资产管理企业/农业企业,以股权投资参股模式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农业收益、固定资产投资等壮大集体经济规模,鼓励采用“年底分红+留存收益再投资”模式增加资本规模和农村居民收入。构建多载体、多层次、多渠道营销网络体系,促进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从产品到名品、从种养到养生链式发展。鼓励以村为单位发展特色农业,联动农产品批发—农产品展销形成“前店后厂”等新型营销模式。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一、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高标准开展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建立健全农村厕所管护及环境保护运维机制,提升农村厕所无害化普及率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继续巩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域处理”模式成效,在农村集中居住社区规划建设具备压缩、密闭、除臭等功能的垃圾转运站,完善收集运输体系,配备清扫收运车辆,行政村配足配齐垃圾箱。稳定保洁队伍,到 2025 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整治饮用水源地周边重点区域,加强农村生活生产污水处理技术、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推广应用,提高水污染排放处理和再利用能力,整治农村黑臭水体,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二、实施数字乡村试点建设

以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施设施蔬菜、奶牛养殖等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农业物联网提升、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农村电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五大工程。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优化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 4G 网络,有序布局 5G 网络。推动农村公共事务网上办理,推进“农民办事不出村”。推广农村电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互联网+”服务。

三、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发挥“两个带头人”作用,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行动,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兴业。围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葡萄酒枸杞产业、文化传承、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加大与职业院校合作,因地制宜开设特色人才培训项目,加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人才队伍培育。挖掘培养乡村工匠能手,设立乡村工匠能手技能大赛,定期举办各类技能大赛,围绕乡村旅游讲解员、农村种养能手、农村规划建设人才、农村文体协管员、传统手工艺者、非遗传承人等重点群体挖掘培养,培育西夏区特色乡村工匠精神。采取全职引进、柔性引进和预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

四、提升农村生产生活保障

完善乡村公路、农业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等农业设施配套,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强化农村能源供给保障,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EPC等方式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购买服务、资产证券化、专项债等形式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金融投资机构参与乡村建设。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立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安全评价、预警、疫情监测和保障体系,从控制、监测、治理、保护、合理利用和改善等多层次建设农业生态。

五、夯实乡村文化底蕴

推进农耕主题类博物馆、阅览室、文化广场、全民健身运动中心等配套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重党员带头、干部带头、全民行动,创建一批乡村主题宣传教育阵地。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手工艺、历史文化、新文化等要素形成“一村一貌”文化特色,鼓励文化采风、新农村文化创作为突破,不断丰富新时代农村农业文化。

专栏7— 2乡村建设重点项目

1.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建设昊苑村贺兰山农牧场人居环境提升、富宁村美丽乡村、美丽村庄项目、兴泾镇泾华村、西干村、泾河村等人居环境改造项目以及“三大农场”危房改造、抗震宜居农房改造、“厕所革命”等项目。建设兴泾镇污水管网、镇北堡镇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富宁村卫生厕所及污水管网工程、“三大农场”生活处理及集污管道建设等项目。

2.农村生活保障提升项目:建设镇北堡镇中心卫生院护理院、昊苑村日间照料中心、兴泾镇卫生院护理院、同阳新村日间照料中心等项目。推动西夏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西夏区农村排水体系综合治理工程、平吉堡乳香花园及平房区生活饮用水改造管网工程等项目建设。建设农耕主题类博物馆、健身运动馆、阅览室等文化设施项目。

3.农村产业提振配套项目:宁夏农垦平吉堡农场高标准农田示范园区、贺西街道良渠稍村果蔬示范生态园区、镇北堡镇镇北堡村旅居康养项目、镇北堡村共工文化街等。

4.数字化乡镇/农村项目:镇北堡镇智慧小镇、西夏区智慧乡镇建设项目。

5.兴泾国际陆港小镇项目:建设展览馆、日间照料中心、卫生院、社区服务用房和物业用房、垃圾转运站等。

6.宁夏银川镇北堡“两山”示范基地新能源项目:推进乡村振兴“两山”示范村电气化创建项目建设,将昊苑村打造成为西北第一家“碳中和”绿色小镇示范村,加强农村配电网网架负载能力,推广全区“供电+能效服务”现行示范点,打造集智慧用能、清洁用能、经济用能为一体的绿色宜居美丽乡村。

第三节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持续深化农村领域改革,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村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一、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落实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加大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试点工作力度。全面完成确权颁证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做到应确尽确。用好用活确权数据,巩固农地抵押贷款成效。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扩大覆盖范围,惠及更多农民和经营主体,助力乡村振兴和“三农”发展。充充分利用耕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存量用地,探索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二、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改革

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组织开展宅基地摸底调查及监测工作,全面摸清宅基地基本情况。探索建立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开展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宅基地分配制度,实现农民住房保障形式的多样化。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丰富对闲置宅基地处置和利用方式,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利用。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按实际情况分级分步实施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的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宅基地节约集约推进措施,制定农民节约集约使用宅基地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宅基地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增值收益的内部分配机制和使用办法,提升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管理宅基地的能力。建设宅基地应用数据库,推进数字化管理。加快完成农村不动产登记工作和颁证工作,编制村庄规划。优先选取若干村庄小范围开展试点示范,并在全区全面推开。

三、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推动农村“三变”改革,探索推广“联股联业、联股联责、联股联心”新模式,通过资产管理、集体商议决策、合理开发利用、村民共享收益的方式,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速可经营资源确权工作,明确资产边界,确定资产权属,经公示无异议的农户承包土地、林地、房屋产权资产,按规定程序予以登记颁证并公示。统筹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等改革。重点对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明晰产权归属,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机制,赋予成员知情权、表决权、监督权和管理权。

四、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推动村镇银行、商业银行优化网点渠道建设,下沉服务重心,形成多样化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探索农村各类产权抵押贷款新机制,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推动厂房和大型农机具、温室大棚、农业保单融资等信贷业务,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农村资产抵质押融资模式。建立完善涉农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深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围绕葡萄、枸杞、优质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开发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

第四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把脱贫摘帽作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创新精准接续扶持政策,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

一、建立健全长效帮扶机制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逐步过渡到乡村振兴。积极落实好教育、 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保持财政投入力度不减,进一步整合涉农扶贫资金,确保资金投入与巩固脱贫成果任务相适应。坚持帮扶力量和帮扶关系不变,保持扶贫队伍基本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包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对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等情况进行重点监测、动态管理。完善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动态管理与核查机制。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文旅产业等。探索“以工代赈”“培训输转一体化机制”等就业扶贫机制,加大建设就业创业基地、扶贫车间、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入力度,通过提供稳岗补贴、自主创业补贴、购买公益岗位等多种方式鼓励劳务移民主动创业就业。

二、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

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稳妥解决移民户籍、社保、 教育、医疗等转接问题,统筹做好壮大产业经济、加强技能培训、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整治人居环境和促进社会融入等重点工作,确保移民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巩固深化“经营主体+村集体+移民”“经营主体+移民”“龙头企业+合作社+移民”等模式,大力发展葡萄酒、设施农业、枸杞、蔬菜种植等产业,打造农业产业园、扶贫车间等平台,拓宽移民群众和自主迁徙居民增收渠道。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实现从“有”到“好”的转变。打造生态宜居的特色移民小镇、美丽乡村示范村,推动移民群众融入新环境、过上新生活。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持续发挥效益。落实民营企业“百企兴百村”行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发挥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作用,组织党员干部与移民群众结对,改进帮扶方式,注重激励引导,不断激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八章 坚定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坚持科学统筹,主动融入建设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区域中心城市,充分发挥西夏区创新、开放优势,积极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的国土空间布局,形成区域协调、山川共济、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力争到2025年,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93%,使用5G网络人口数达到55%。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管理基础数据库,健全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落实“三线一单”为基础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政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高水平保护。立足于以银川科创新城建设为引领“两地四区”功能定位,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布局,构建“一廊一轴三区”的总体发展格局:

“一廊”:贺兰山东麓生态廊道。构建西部贺兰山东麓生态廊道,加强贺兰山生态修复保护,用好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推进葡萄酒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一轴”:现代商业中心轴。以怀远路为核心轴线,构建现代商业中心轴,主动融入高铁经济圈,重点提升西夏古城、万达商圈、怀远观光夜市等核心商圈功能品质。

“三区”:

—北部产教融合区:推进银川中关村双创园和大学城融合发展,加强校企地合作,加快建设教育小镇,实现教育优先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

—南部开放物流区:完善银川国际公铁物流港功能,畅通内外开放通道,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

—东部主城功能区: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城市服务生态,聚集发展要素、补齐基础设施发展短板,提升城市品质。

第二节  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配合自治区、银川市推进重大工程建设,推进实施银川市基础设施“六大工程”,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一、推进交通网络建设

推动银川都市圈交通网络互联互通,主动融入银川“三横三纵一环网”城市快速路网设,加快推进银川火车站现代综合枢纽,

推进沈阳路快速通道连接高速延伸段工程,融入银川“九横十九纵”城市主干路建设,实施主干道路延伸、次干路支路加密、商圈市政配套交通建设、背街小巷提升改造、过街天桥架设和立体停车场建设等工程。加大农村公路改造,推进三大农场道路拓宽改造。推进新建贺公路、基园路、枸农路、六队养殖区路、种羊场公路至团结村道路等农村公路。推进银苏线S104、新西公路、泾西路等干线公路改扩建工作,推进镇北堡镇影视城旅游交通改善,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体系。

专栏8—1  交通基础设施完善

建设银川国际公铁物流港铁路专用线、镇北堡镇镇区各酒庄步行道连接线工程、西夏区镇北堡镇影视城旅游交通改善项目等。推动宁朔南街延伸工程、文昌北街延伸段道路水系工程、贺兰山路扩建道路、沈阳路西延伸道路和文昌北街延伸段道路的绿化工程等城市道路提升工程。

二、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建设,推进农村集中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实施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工程,推进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提升灾害防疫能力。发展数字治水工程,积极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农业,推动中关村水联网数字治水产业研究院建设。

专栏8—2  水利基础设施完善

实施西夏区现代农业灌溉区PPP项目,在兴泾镇、镇北堡镇、贺兰山西路街道、宁华路街道等9.81万亩进行数字化灌溉和管理。建设西夏区智慧水利云平台建设项目,开发及整合西夏区防洪抗旱、农村安全饮水、农田灌溉、水土保持等管理应用系统,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实施贺兰山东麓西夏区段防洪体系完善工程,对贺兰山东麓西夏区段重点山洪沟道及防洪薄弱环节进行改造,砌护山洪沟道30公里。实施镇北堡镇2号导洪沟终端小流域治理,对镇北堡镇2号导洪沟中段砂石采空区进行改造,治理总面积1000亩。升级改造已有水利系统,建设城市内涝治理工程、西夏区灌排泵站改造工程、芦花排洪沟综合治理工程、芦花小镇小农水农田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

三、构建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发展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有序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专栏8—3  信息网络新基建项目

1.网络工程:实施5G组网工程,完善中心建成区微基站、宏基站新建、改造工作,加快5G网络基础设施进度,“十四五”期间实现5G网络全覆盖。实施光纤网络扩容工程:布局大容量光通信高速传输系统,持续提升网络带宽和质量。

2.互联网交换中心:推动银川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西北节点重点落户西夏区,优先开展流量交换等基础业务服务,提供多种互联接入方式,提供云服务、数据分析业务、IP地址集中翻译、安全类等增值业务。

3.数据中心:采用LEED标准建设,2023—2025年间逐步建立葡萄酒大数据中心、互联网医疗大数据中心、互联网教育大数据中心等数据中心,争取实现服务器总数达到3—5万台。实施中国建材集团数据中心、物美集团数据中心项目。

4.城市智慧中心:建设银川市智慧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西夏区运营中心、数字西夏枢纽、银川市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指挥中心西夏区运营中心。

第三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统筹城镇规划、建设、治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高城镇要素吸引力、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农村一体化发展,努力对标国际先进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现代化城市治理水平,释放城市活力,推动西夏区科创新城品质国际化城区建设。

一、促进城市有机更新

补齐民生短板,实施城市建城区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清零行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完整社区。推进给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道路、消防、安防、生活垃圾分类、移动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开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场、适老设施、充电设施等建设工程,提升社区服务供给水平,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智慧化改造。建设高端低密度住宅小区,塑造精致化城市休憩空间,提升水系生态驳岸、城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街头绿地、城市广场空间品质,合理布局消费和娱乐节点。以“智能生活示范区”为目标,高水平推动原二手车市场、原二毛三毛厂家属区、原储备仓库房、兴业家园、润发兰庭北区、润恒城整体设施等片区的高端化、品质型、国际化、智慧化住宅项目建设。

二、挖潜提质低效用地

编制较为完善的《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措施,探索工业低效用地再利用新模式,利用工业遗址联动开发工业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都市文创产业、体验式工业旅游、都市工业楼宇经济,推动工业遗址保护。鼓励推动老旧厂房向数字中心、云计算基地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领域的更新改造,构建新老有机融合产城融合创新模式,推动佳通综合体建设,提升城市消费服务功能,加快荣盛铁合金、鲁西化工等企业退出和布局新产业,推动老工业基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三、建设高品质特色街区

针对具有一定规模的老旧街区,优化规划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打造特色街景。推动同心街商圈、万达金街商业动线整体升级提档,推动佳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联动形成高品质现代商业轴线,培育舒适宜人的消费氛围,发展富有活力的夜间经济、娱乐体验经济,发展成为新兴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

专栏8—4  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项目

1.老旧小区改造:对西夏区2000年以前建成的所有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改造。

2.棚户区改造:对建成区内棚户区做到应改尽改,改造内容包括安置房建设、社会服务基础设施、道路绿化等配套工程等。

3.佳通综合体项目:在西夏区佳通轮胎厂内利用现有空地850亩进行商业综合体开发,与西夏区万达商圈形成呼应。

四、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

提高城市综合治理效能,加快建设现代智慧社区,提高城市治理数字化、精细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提高城市治理效能。推行“红色物业”服务制度,将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的党组织负责人或党员代表,吸纳进社区党组织,推进物业管理规范化、人性化、法治化发展。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加快人防设施配套建设,健全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五、加快建设现代社区

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下沉,加快建设现代社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市政公用设施、智慧城市建设等提级扩能。完善城市停车设施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网络建设,加快建设西夏区城市智慧停车平台及停车设施、公共停车位、国家电网智慧充电桩等项目建设,切实解决民众停车难、充电难问题。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建立健全符合实际、方式多样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落实垃圾保洁长效机制,推广积分超市经验,将“智慧环卫云”管理平台向乡镇延伸,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垃圾分类全覆盖,达到国家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验收要求。

第四节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一、推动“主城区—特色小镇—美丽村庄”三级联动发展

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力,发展以镇为节点的城乡工农综合体,构建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协调发展新体系,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融合新格局。聚焦经天路以北、包兰线以西、大连西路以南、宏图街以东区域,打造城市功能集聚中心区域。推动两镇与中心城区协同发展,全力推动镇北堡特色小镇旅游康养、文化振兴、生态建设的发展,提升兴泾国际陆港小镇发展品牌,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同城效应和整体优势。争取中央、区市项目资金,通过科学规划,以区为主体、行政村为基础、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根本,通过示范带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乡村成带成片发展。

二、促进城乡要素双向畅通流动

推动城市人才、资本、技术下乡,盘活农村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等存量资源。推进德邦智慧化城乡高效配送服务体系等项目建设,打通城乡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统筹布局交通、供水、供电、信息、广播电视、防洪、消防等设施,提高城乡环卫设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建设水平。构建“区级中心—社区中心”二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推动教育、医疗资源向乡村倾斜。

三、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完善增加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保障机制。适当加大农村生产要素投入,完善户籍政策,建立全民共享的保障体系,逐渐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医疗报销的制度,加强对农村教育、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第九章  坚定先进文化引领  建设文旅融合示范区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建设好用好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二、强化思想道德引领作用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广泛开展学习雷锋、志愿服务、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向善崇德成为时代主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做好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工作,唱响“最美西夏人”文化品牌。          

三、实施文明创建工程

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动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扩面提质,促进文明创建常态化长效化。积极开展大型群众性活动,举办文明模范评选活动。深入开展培育文明风尚行动,聚焦培育文明乡风,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四、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加强信息化建设,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志愿者培训管理,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提高志愿者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关爱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厚植“中华诗词之乡”底蕴,提升镇(街)、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和水平,积极创建村(社区)文化中心示范点。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四送六进”工程。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建设“书香西夏”,壮大社会民间文艺队伍,创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强用好西夏区融媒体中心,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提高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

二、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

健全完善文艺创作激励机制,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引导开展诗词、文学、影视等艺术创作,推出一批反映西夏区特色的文艺精品。建立高层次文艺专家人才库、优秀文化人才和文艺精品数据库推动文艺与互联网融合,创作更多优秀网络作品。组织优秀文艺作品外出巡演巡展,提高银川文化影响力。

三、传承弘扬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对剪纸、皮影、贺兰砚、二毛皮鞣制等传统非遗工艺的传承保护,深度挖掘贺兰山文化、农耕文化、葡萄酒文化等文化底蕴,协同贺兰山地理地质生态文化,与时俱进推进影视文化创新发展。扶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发展民间文化,鼓励文化采风、传统文化创新创作。积极推进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贺兰山岩画申报国家文化地标。

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产业,增加体育场馆、健身步道等体育设施供给,以贺兰山体育中心为重点,完善相关配套建设,综合提升承接各类大型赛事能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各类公共场馆和公共空间向群众有序开放。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打造西夏区冰雪运动季,推动体育竞赛业、体育健身市场、体育及户外用品市场等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专栏9—1  公共文化服务提升项目

1.重要文化场馆建设:建设中国贺兰砚博物馆、文化交流中心(含文化馆、图书馆、全民健身中心)、西夏区图书馆、西夏区博物馆等项目。

2.宁夏冰雪运动中心项目:建设冰上训练基地,包括主比赛馆(冰球馆)、花样滑冰馆(副馆)、气膜训练馆(冰壶馆)、运动员公寓楼、体能训练馆及其他附属设施等。

3.宁夏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改造31块标准足球场。

第三节  推动现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积极培育文化产业主体

积极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园、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培育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发挥镇北堡影视城平台优势,继续做大做强影视文化产业,着力在剧本创作、后期制作、营销推介、衍生产品开发等产业链各环节下功夫。强化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广以AR、VR、后期制作等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以技术力量为影视文化业发展赋能。积极引导和规范发展网络剧、数字影视、影视动漫、演艺科技、网络直播等新兴业态,孵化培育引进一批高新技术影视企业特别是后期制作企业,不断提升影视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影视文化与旅游、工业、商贸、健康等行业的有机结合,走融合发展、集聚发展道路。鼓励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积极推动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推动801文创园北区改造等重大文化创意项目建设,联动企业建设一批产业人才培养与实训基地,联合成立产品研发中心与培训中心,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要素支撑力。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科技含量,做到可视化呈现、互动式传播、沉浸式体验。加强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关键技术研究和行业标准制定。加大产业的政策、金融扶持力度,鼓励引导优质文化投资项目快速增长。

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坚持全域化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健全保护机制、提升服务品质,实现传统文旅项目提档升级。依托西夏区优质旅游资源,以历史文化(农耕文明等)、地理生态文化、影视文化、工业文化为核心,不断推进景区同文化深度融合,推进升级国家4A、5A级景区建设,整体推动旅游景区品质化、专业化发展。支持推动贺兰山岩画、镇北堡影视城等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修复工作。丰富旅游产品,建立以葡萄和葡萄酒为主题的民宿酒店、生态公园、观光走廊、葡萄小镇,培育稻渔空间、特色旅游村镇等新业态、新景区,壮大民宿康养产业,做优乡村旅游产业,打造关联度强、附加值高、覆盖面广的文旅融合产业。鼓励文化节事活动、文化庆典、文化演绎表演等文化体验旅游发展,推动建设宁夏文化演绎谷等项目,构建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探索应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增强游客交互体验,推动打造文创产品、线上体验等数字消费模式,促进新文化应用,增加旅游趣味度。

三、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与配套综合服务

推进设立多元股权结构文旅公司,引进旅游龙头企业入股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开发运营及综合配套服务,加快推进葡萄酒、枸杞文化等特色休闲街区建设。建立有品牌管理、标准化服务的品牌酒店和酒店服务业培训基地。鼓励引进五星级酒店集团、星级酒店集团、民宿企业入驻开发建设五星级酒店、品牌酒店、民宿,整体构建“高端星级酒店+品牌酒店+品质民宿”多层次住宿配套体系。推进西夏区旅游数据中心建设。搭建西夏区旅游综合管理平台,抓取并分析景区客流、交通、天气、安保、监控等综合数据,制定以“景区智慧管理平台”为中心的高效协调管理方案。搭建西夏区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公共信息发布、资讯中心、景区门票预约、客流预警、旅游投诉服务,并推出手机、网页移动端应用,提供惠民便捷的智慧旅游方案。依托西夏区旅游数据中心,实现西夏区旅游的精准营销、定制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提供高效及时的管理服务。通过新增班列、更新站点、优化路线、颁发旅游一卡通等方式加强游客出行公共交通服务。对标全域旅游示范评价标准,增建公共厕所、停车场、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公共应急救援设施、信息指示标牌等补充服务缺口。3A级及以上景区提供免费WIFI、智能导览等服务。

专栏 9—2  推进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重点项目

1.旅游度假区项目:实施宁夏(银川)贺兰山东麓旅游度假区(国家级)建设项目,包括贺兰山沿线畅通交通、生态修复、酒店民宿、乡村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贺兰山·岩舍野奢精品主题度假区,建设生态农场、岩舍精品主题民宿、市民农庄及花园民宿等。

2.酒店品牌提升项目:引入包括首旅、华住、艺龙、如家等在内的中国酒店投资商会,建立有品牌管理、标准化服务的品牌酒店和酒店服务业培训基地,争取“十四五”时期新增2家五星级酒店。

3.休闲公园项目:实施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项目,建设赛车场地、足球场、篮球场、攀岩馆、轮滑馆等设施,增加户外运动休闲设施设备。实施贺兰山极限运动公园,建设U型池、碗池等极限运动专业化基础设施。

4.骑行驿站项目:实施乐游西夏骑行驿站项目,对西夏区110国道沿线全16.5公里(北至镇北堡,南到北京路)6座驿站进行改造,总改造面积2790平米。

5.潮流酷玩基地建设项目:结合西夏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利用厂区原有设施打造集室内篮球场、酷玩厂牌、卡丁车、汽车极限赛、潮牌购物区、酷玩主体民宿、主题餐厅等为一体的潮流酷玩极地。

第十章  坚定践行“两山理论”  打造贺兰山生态保护示范区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原则,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统领,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全面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品质,努力建设诗画西夏、美丽家园。力争到2025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气比率达到85%,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占80%,森林覆盖率达到16%,湿地保护率达到85%,水土保持率达到7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调整至14%。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均能完成国家控制目标任务。单位GDP用水降幅累计达到15%。

第一节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

一、推进经济生态化

持续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全面推进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化升级改造,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延展绿色经济产业链。加快推进绿色园区、绿色工厂、 绿色供应链建设,加快传统工业园向生态工业园转变,着力构建工业生态循环链。加强重点行业废水废气废渣和余热余压循环再利用。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作用,推动绿色农业全面发展转型,挖掘贺兰山生态经济价值,推进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带、枸杞园、稻渔空间等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全产业美丽生态经济。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咨询机构,推进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数量、规模和效益增长。

二、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进工业废气、废水、废弃物等处置回收再利用体系,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大节能力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主动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推广节能技术,实现技术节能,鼓励生产使用高效新型能源替代。发展节水工程。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大节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力度,高效推进节水农业发展,鼓励发展稻渔混合种养、高效节水灌溉等模式高效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积极推进高耗水行业技术改造,稳步推进城市节水工作,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推进雨水集蓄,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建设综合型节水示范区。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引导全社会践行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方式,开创全民参与的“绿色+”时代。

第二节  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依法治污、科学治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城乡环境治理水平。

一、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攻坚

科学制定排放标准,加快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应用,加强重点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实时在线监督,加强对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综合治理,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治理。聚焦机动车、生产生活、扬尘等领域,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大城市扬尘综合防控,加强矿采区扬尘污染控制。推行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对长期堆放的废弃物,采取覆绿、铺装、硬化、定期喷洒抑尘剂或稳定剂等措施。加强秸秆焚烧环境监管,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加强恶臭综合治理。

二、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障

加强贺兰山东麓葡萄污水治理,做好源头管控工作,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进行全过程监管,保障饮用水安全。坚持河湖长制,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统筹治理河道及两岸生态环境,加快补齐城乡水环境治理短板,持续推进典农河、西干渠、镇北堡镇库区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推进污水管网全覆盖。

三、推进土壤治理保护

强化土壤污染管控修复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防控土壤污染风险,保障土壤环境安全。推进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管理,实施分类管控,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实施重点保护,强化污染源头控制。完善污染土壤修复制度,建立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分类目录,制订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环境管理办法和规范。重点推进完成老工业集中区域以及影响人居环境安全、饮用水安全等污染隐患突出的污染场地的土壤治理修复。

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优化地上地下、陆水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加强重点区域环境风险分析排查,开展环境安全评估,建立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全面实施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计划,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立农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培育发展农村治污市场主体。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完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等全过程闭环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公共治理体系。

第三节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一、推进垃圾回收处置体系建设

建设城乡建筑垃圾、厨余垃圾、资源垃圾等末端处置体系,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从源头上促进垃圾减量。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网络和收集运输体系,提升垃圾焚烧、生化、填埋等设施建设管理水平。

二、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强化各类固体废弃物的协同安全处置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建设固废处理厂,加强“无废城市建设”,实施农林废弃物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建设银川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展示中心。

三、实施节能节水行动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推动水资源向利用强度低、效率高、效益好的项目、产业转移。加大节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力度,高效推进节水农业发展和技术改造,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加强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循环利用,实施再生水利用工程。

第四节  提高生态系统质量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制定林地、草原、土地利用规划。

一、筑牢贺兰山西北生态屏障

持续做好贺兰山东麓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继续推进浅山区湿地生态区、绿色葡萄产业生态区、采空区生态修复治理区和浅山区森林草原生态区等生态功能区建设,落实道路生态廊道、湿地治理及退化林改造,全面提升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及外围缓冲区生态环境。以贺兰山东麓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修复与鸟类栖息地保护为引领,推进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更新和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促进各类生态系统、生物基因库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巩固筑牢“三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

二、持续巩固贺兰山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成果

加大封育保护力度,依法落实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外围2公里保护地带保护政策。清理整治私挖乱采矿点、无主渣台、砂石土采坑等问题,全面治理历史遗留矿坑,对云山砂场、志辉砂场、同元砂场等历史遗留矿山进行综合生态修复,进行生态植被栽植和培育、地质灾害预防等工作,健全矿产资源有偿占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继续落实安全生产和扬尘整治联合检查机制,做好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及扬尘治理工作,保护贺兰山生态环境。打造贺兰山东麓浅山区文化旅游生态廊道,推进贺兰山东麓生态旅游协同发展。

专栏 10—1  贺兰山生态保护重点项目

1.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西夏区贺兰山东麓历史遗留矿山及周边生态环境修复项目,修复总面积641.12公顷。主要对生态廊道建设区开展围栏封育、地质灾害监测和综护林站点设施设备建设等;对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区开展综合生态修复,生态植被栽植和培育、原生植被繁育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实施贺兰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对9617亩生态修复区内分布的砂石开采坑采取削坡、土地平整及种草、种树等生态修复、对2019年已建成的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生态廊道进行围栏封育。

2.人工造林绿化项目:对镇北堡镇、兴泾镇、甘沟路、沈阳路等地新增人工造林4300亩。

3.森林抚育项目:对镇北堡镇、兴泾镇、平吉堡农场等区域50000亩抚育作业区进行补植、修枝、除草、浇水等。

三、加强区域水生态涵养保护

继续做好典农河(西夏区段)、犀牛湖、镇北堡镇库区等区域湿地生态治理,提升湿地防洪调蓄、净化水质、平衡水生态等功能,逐步恢复湿地动植物群落多样性,维护湿地健康生态环境。提升湿地防洪调蓄、净化水质、平衡水生态等功能,逐步恢复湿地动植物群落多样性,维护湿地健康生态环境。落实城市黑臭水治理,建立黑臭水体治理责任制,完善雨污分流体系,完善农村集污管网建设;持续推进重点入黄沟、渠、河流综合治理,增强入黄沟渠、河流自净能力,联动推进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构建海绵城市体系。

专栏 10—2  山水田林湖草综合治理重点项目

1.西夏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项目:西起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东边界、东至贺兰山保护区东边界外两公里、北接新小线、南邻甘沟路,南北狭长6.8公里,总面积3786.36亩。

2.典农河水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典农河沿线西夏区段两侧各50米,全长约12公里范围内实施绿化。对典农河(西夏区段)以及平二支沟、一支沟等支沟的水源进行治理,总水域面积约52.1万平方米。

3.西夏区绿林绿网建设项目:新建道路配套绿化项目,包括绿化工程、喷灌工程等,对贺兰山路(文昌街—110国道)两侧、大连路(同心街—宏图路)两侧、沈阳路(新安街—宏图路)两侧、新安街(四清沟—芦花安置区)两侧。推进西夏区未成林抚育提升项目,对浅山区、南环、典农河、犀牛湖等8500亩绿化地块进行抚育提升。

4.犀牛湖生态湿地综合开发项目:占地面积4000亩,实施景观湖开挖、绿化,开展湖四周观光道路、休闲娱乐设施、构筑物等建设。

四、推进生态惠民绿色工程

打好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字招牌,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工程。重点建设美丽庭院,布局园林式庭院、花园式园区、生态型校区、绿色型居民区等绿色生态景观。推进西郊森林公园、中心公园、社区公园、微型公园、口袋公园、乡村公园建设,全力打造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全要素美丽生态环境。建立智慧园林系统,依托“互联网+园林”平台,实现城市生态资源精细化、科学化管理。

专栏 10—3  园林化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1.西郊森林公园项目:项目位于110国道及西绕城高速周边、西干渠两侧,北至镇北堡西部影城,南至银巴高速,对城市西部西夏区段实施绿化建设,建设森林休闲公园,规划总面积4.5万亩。

2.道路绿化工程:贺兰山路(文昌街—110国道)两侧、大连路(同心街—宏图路)两侧、沈阳路(新安街—宏图路)两侧、新安街(四清沟—芦花安置区)两侧实施绿化、喷灌等工程。

3.景观提升工程:北京路南侧(育林巷—宁朔街)林带景观提升工程、朔方路精品生态街区景观改造提升项目、苏正路景观绿化提升项目(过渡段)等。

4.城市工园、小微公园项目:建设贺兰山路与宁朔街东北角小微公园、怀远路与金波街西北角小微公园、峡口巷小微公园、文宸园小微公园等项目。

第十一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施民生提升行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力争到202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完成国家控制目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职业医师达到5.1人,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2个。人均预期寿命突破78.3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

第一节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推进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完善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行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报酬。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决定和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员额制管理办法。引导企业完善创新成果转化分配激励制度,健全工资支付保障监管机制,促进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完善按要素分配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持续开展城乡居民技能和经营能力提升计划,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取缔非法收入。大力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推动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第二节  提高就业容量质量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财政、投资、消费、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就业,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

一、保障重点人群就业

聚焦重点群体就业问题,积极落实就业困难群体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技能培训、青年就业见习、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扶持政策,多渠道帮助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返乡人员就业创业。结合失业预警工作,加强对就业形势的分析研判,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行动,引导辖区企事业单位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比例。加强对城镇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和兜底帮扶,建立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机制。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到企业就业、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建立城乡统筹的失业登记平台和就业服务平台,落实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

二、多种方式开源拓岗

聚焦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充分汲取大学生创业营销挑战赛策划组织经验,培养广大青年的创新、创业意识,积极与辖区高校合作,挖掘创新创业工作发展新增长点。利用西夏区大学生科创空间为创业者和小微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吸引激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科创新城建设,留在西夏区就业创业。扩大事业单位、基层服务项目、见习生、公益性岗位招录规模。全面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做好对创新创业的金融服务。

三、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进校企双制办学、新型学徒制和新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围绕葡萄酒、文化旅游、影视、现代物流、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支柱产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公共实训基地,提供普惠性的基本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深入实施农民工、熟练工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将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和老工业基地熟练工人的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劳动者,促进就业创业成效倍增。完善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预警监测机制,推进就业数字化建设。依法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

第三节  全力提高教育质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海淀带西夏”京银教育合作,充分发挥高校集聚区优势,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扎实推动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区。

一、大力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

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全面落实“5080”要求,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构建与城镇发展相适应的学前教育体系,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到2025年,公办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达到55%。推行基础教育提升工程,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布局,提供优质充足的教育资源,保证辖区内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就近入学的需求,推进教育小镇建设,打造西北地区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示范性综合性基础教育服务基地。继续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鼓励城镇优质学校与乡村小规模学校结队发展。以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为龙头,扩大集团化办学范围,推进辖区内、城乡之间、扩区域教育集团或教育发展共同体多元化办学,缩小校际差距。落实“两为主”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人员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教育群体受教育公平。

二、放大教育发展联盟功能

持续发挥教育发展联盟优势,完善“政、行、企、校、研”良性互动与合作机制,促进西夏区优质教育资源集成和共享。扩大高等教育开放合作,推动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宁夏国际学院,促进高校同全国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开展职业教育赋能提质专项行动,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技工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适配西夏区“八大产业”专业对口人才,建立专业人才库,增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完整的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稳妥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深化学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加快“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全面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与教育教育融合应用,提升智能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教育城域网扩容升级,完善教育信息化支撑环境,打造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全面实现网络教学全覆盖。加强“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实现名校名师资源与信息共建共享共研。

四、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各学科高层次人才补充教师队伍,解决好思政、体育、艺术等专业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大力实施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三名”工程,支持优质教师引进来、走出去,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实施优秀教师培养计划,加强教师高层次研修,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完善“师徒制”传帮带机制,支持更多教师进入自治区各类高层次人才队伍。优化教师考核和管理机制,建立教师待遇动态增长保障长效机制。

专栏 11—1  教育提升重点项目

1.教育小镇项目:建设教育小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校等,包括银川一中西夏校区、银川市第二十一小西夏校区、银川一幼西夏分园等子项目。

2.中小学建设项目:对西夏实验小学、第九小学、银川第十八中学等学校改扩建;推进老旧中小学幼儿园基础设施改造、薄弱学校综合用房项目、2021年—2025年西夏区中小学条件装备配置等项目改造。新建西夏区第二十小学。

3.实训基地项目:实施国家职业教育虚拟(智能)仿真实训基地项目,围绕虚拟仿真系统、软件教学、专业化VR人才培养培训等开展交流合作,逐步搭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共建共享平台,为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及企业在职人员提供虚拟仿真培训。实施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智慧财经公共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北民大教学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4.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项目:实施中国人民大学宁夏国际学院 (中法葡萄酒研究院)项目,中法合作办学学院,开设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管理、工商营销管理、经济管理类等本科研究生层次专业。实施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新校区建设、宁夏理工学院银川校区建设、宁夏警官职业学院教学楼与男生宿舍楼项目、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宿舍楼项目、宁夏大学教学综合楼(未来教室)项目、宁夏体育职业学院学生宿舍楼建设项目、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实验楼项目等工程。

第四节  全面推进健康西夏建设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深入实施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加强医疗卫生体系、队伍和保障能力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一、改革完善疫病预防控制体系

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完善医防融合、平战结合的疫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加强疾控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发挥自治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作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监测救治能力,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

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提升区域医院能级,深化自治区中医医院和自治区人民医院西夏分院、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的重点科室建设,与国内知名医院建立专科联盟。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开展以自治区中医医院和自治区人民医院西夏医院为龙头,其他二甲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为成员的医联体改革。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网格化管理机制,健全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

三、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推进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联动改革,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深入推进综合医改,完善一体化、分级诊疗、信息化和家庭医生服务,打通群众就医服务“最后一公里”。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投入保障机制,实施医疗卫生人才提升工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各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管理考核。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面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支持社会办医,加快发展健康产业。

四、推动数字医疗发展

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互联网医院,鼓励实体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延伸服务链条,为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提供线上复诊、用药指导、随访和药品配送等医疗服务。鼓励区内“互联网+医疗”企业探索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打造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制定居民健康数据资源目录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对接标准,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信息互联互通。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便捷开展远程医疗、预约诊疗、双向转诊等服务,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推进5G技术在互联网医院、医学影像、紧急医学救援等领域应用。

五、打造中医药发展高地

实施自治区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支持与全国一流中医药科研资源合作建设区域性技术创新中心和临床研究中心,建设中医康养医院,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产业和健康产业。发展以中医诊所、中医门诊部、特色专科医院为主的中医药服务机构体系,打造银川特色中医医疗服务基地、银川市特色医疗示范点。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强化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遴选合适病种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形成中医疗效突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推动建立西部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流动共享机制。

专栏 11—2  健康西夏重点项目

实施医疗服务提升工程,建设西夏区朔方路社区、宁化路社区等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实施国药控股宁夏有限公司国药二期项目、西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楼项目、互联网医疗健康标准研究院项目、中医药传承创新促进中心项目。

第五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以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一、推进社会保障精准扩面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大社保政策的政策宣传力度,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社会保险业务基础数据库,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特别是新业态、自主创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精准扩面,强化特殊困难群体、大中专学生、被征地农民、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参社会保障服务,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参保质量,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政策,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到位,抓好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落实。加强基金监督管理,落实社保待遇资格认证,防止社保基金欺诈等失信行为发生。积极推行“互联网+社保”改革,实现社会保险更多事项网上通办、异地办、自助办,提升社保经办服务水平。到2025年,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全覆盖。

二、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和关爱服务体系

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强化各项救助制度衔接。实施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全覆盖,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基本生活救助,强化教育、医疗、就业、法律、康复等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加强社会救助分类动态管理,健全社会救助对象定期核查机制,规范救助对象家庭人口、经济状况重大变化报告机制。科学设定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的挂钩联动机制,重点关注贫困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及时发放物价临时补贴,精准聚焦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加强政府救助与社会力量救助的有效衔接,鼓励引导商业保险、慈善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有序、高效参与社会救助,拓宽救助渠道,提升基层救助服务能力。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帮助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做好残疾人服务保障、精神障碍康复等社会管理工作。

三、做好妇幼保障服务及儿童福利

实施西夏区妇女发展规划,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婚姻家庭财产、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和机会。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妇女权益保障条例》,完善落实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建立城乡生育补贴制度,面向城乡适龄妇女开展乳腺癌、宫颈癌免费筛查,提高城镇低保失业家庭和农村妇女“两癌”检查人群覆盖率。建立健全贫困妇女、残疾妇女、留守妇女等困难妇女关爱服务体系,实施“两癌”患病低收入妇女救助行动。保障儿童优先发展,建立和完善促进儿童优先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实施西夏区儿童发展规划,实施农村幼儿园幼儿营养改善计划,完善村(社区)儿童之家服务功能,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和儿童友好社区。到2025年,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8‰及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3.5‰及以下,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8.5/10万及以下。

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完善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引进房地产、餐饮、医疗、旅游等多业态共创高水平养老服务,构建居家社会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数字化老龄化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开展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探索社区养老模式和长期看护模式,扩大日间照料中心改革试点成果,在镇北堡、兴泾镇建设庄园式养老机构,打造养老服务业园区。支持社会力量开办“嵌入式”小微型养老机构,建设农村幸福院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开展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加快发展老年预防保健、诊疗、康复、护理等接续性服务体系,增强综合性医院和中医医院的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开展房屋适老智能化改造,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依法打击欺老虐老行为。鼓励各类主体举办老年大学。发展银发经济,推进适老家政、长期护理、医疗上门等业态平台化发展。

专栏 11—3  养老服务重点项目

实施贺兰山漫葡文旅康养小镇一期项目,建设健康管理中心、温泉疗养基地、康养运动基地、颐养生活基地等,提升改造现有配套基础设施。实施银川明天贺兰山康养田园综合体项目、幸福阳光康阳项目、西夏区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提升项目、西夏区兴泾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同阳新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

第十二章  坚定安全发展理念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西夏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建设平安西夏、法治西夏,确保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

第一节  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经济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开展网络治理净网行动。加强国家安全日常宣传力度,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全力防控网络安全风险,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意识,积极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隐患,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完善宗教治理体系,切实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严防宗教领域政治风险。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健全落实基层宗教治理领导机制,完善“三化”问题治理长效机制,提高基层宗教治理能力,加强风险隐患立体化防控,防范和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

阻断经济领域风险传导。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注重增强实体经济抵御风险能力,积极稳妥做好僵尸企业处置、金融风险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化解等重点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维护水利、电力、油气、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市能源安全。

第二节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不断加强基层治理

健全“五治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数字赋能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运行“数字西夏”社会治理系统,强化乡村、社区、宗教、校园、企业、社团等重点领域治理,深化以数字引领的基层治理“大联动、微治理”体系建设。推进乡镇(街道)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和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减轻基层组织负担。

二、加快推进依法治区

一体推进法治西夏、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专家论证咨询评估、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科学谋划和实施“八五”普法,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建设法治西夏。

三、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信息系统作用,推动纠纷线上线下解决机制建设,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坚持打防管控建并举,加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扫黑除恶工作机制,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

第三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切实提升维护公共安全效能,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一、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应急管理部门综合监管,地方政府属地监管职责。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从严、从实、从细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开展危化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建设领域安全排查治理,紧抓旅游市场安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加强交通运输、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治理,健全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机制,切实提高事故防范应对能力。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诚信制度,加强失信联合惩戒力度。

二、保障食品和药品安全

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现代化治理体系、综合执法体系、社会共治体系、监管信息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监管执法,建立覆盖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治理和质量提升行动和自治区级“食品药品安全区”创建活动,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加大食品药品违法案件查办力度,依法严厉打击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引导企业不断提升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范水平。

三、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完善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和监管水平。完善安全生产、消防、减灾、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等工作协调机制,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完善自然灾害防控防治体系,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加快应急信息化建设,加大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救援专业化水平。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专栏 12社会和谐稳定项目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镇北堡镇人民法庭、兴泾镇镇人民法庭、镇北堡镇派出所迁改建项目、兴泾镇派出所迁改建项目。

2.西夏区社区阵地功能提升及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提升项目:对西夏区文昌路街道同安苑、翟靖巷等8个社区党建、综治阵地进行改造提升。进一步推进乡镇(街道)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和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减轻基层组织负担。

第十三章  凝聚全区各族人民磅礴伟力  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不懈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起高质量建设银川科创新城的磅礴力量。

第一节  加强改善党的全面领导

推动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确保党中央和区市党委决策部署在西夏区落地落实。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干部政治能力、专业能力提升“两大工程”,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实施干部政治能力、专业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要求抓 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增强“八种本领”、提高“七种能力”,建设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以增强基层党组织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认真开展“六项行动”,完善城市基层党建“四联四化”和“四优四提”机制,深化拓展农村党建“一抓两整”,有效提升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把监督挺在前面,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使监督融入到“十四五”建设之中。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巩固深化基层减负成果,坚持常态化监督检查和警示教育,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察,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为规划推进实施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节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扎实推进人民民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提高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能力和水平。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

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局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守好维护民族团结生命线,依法管理民族事务,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成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依法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问题,坚决依法打击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防范和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建立宗教领域涉国家政治安全风险隐患防控机制,依法打击非法宗教和邪教组织。

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统筹推进各领域统战工作,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

始终坚持党管武装。认真执行党委议军、现场办公、军事日活动等制度,着眼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加强重点难点课题研究,常态抓好民兵训练和实案化训演练,确保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用得上、打的赢。以军事斗争动员准备为牵引,认真抓好民兵整组,优化结构布局,突出抓好应急力量建设,进一步提高国防动员各类专业保障队伍建设质量。深入抓好重点领域的动员潜力调查,不断提升国防动员组织动员力、快速反应力和支援保障力。积极探索“一年两征”改革,着力提升兵员征集质量。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持续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第三节  激发干部群众奋斗之志

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奋战“十四五”,开启新征程。发扬斗争精神,鼓励干部到吃劲的岗位提能力、挑繁重的担子强本领,培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魄力,提高斗争本领。树立鲜明导向,落实好干部标准,严把政治关、能力关、素质关,把重品德、重才干、重担当、重实绩、重公认的导向鲜明树立起来,切实提高选人用人质量。激励担当作为,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切实把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真正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

第四节  健全狠抓落实工作机制

强化规划落实机制。强化“十四五”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作用,各级各部门要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按照专项发展规划服从总体发展规划原则,做到城乡建设、土地、生态环境等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多规融合”。建立责任分工机制,将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主要指标进行分解,明确实施主体、责任单位和推进措施,加大考核力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强政策的统筹协调,用足、用好国家和区、市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因地制宜完善配套地方政策,打好财税、金融、土地、产业、投资等政策组合拳。建立重点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分年度更新项目库,形成“谋划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滚动发展态势。强化重点项目用地保障,统筹安排规划中重点项目所需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强化规划监督评估。加强对规划约束性指标、重大任务和重点项目的监督工作,加强预警分析,将约束性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跟踪监测,在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分别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加强规划宣传,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确保“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任务和2035年远景目标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区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银川科创新城而努力奋斗!

一图读懂:《银川市西夏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视频解读《银川市西夏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二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文字解读《银川市西夏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扫一扫 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