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部门信息公开目录>西夏区兴泾镇>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

索 引 号 116401030100663103/2022-00369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4-11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所属分类 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 效力状态 有效
责任部门 西夏区兴泾镇人民政府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2022年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22-04-11

【打印正文】

字号: [小][大]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和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是落实银川市第五次党代会和西夏区第四次党代会开局之年。我镇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党中央和区市党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银川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乡村振兴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银川市“一高三化”和西夏区建设“银川科创新城”“两地四区”目标,以“围绕一轴、加快两融、发展三片、打造四地”为发展思路,努力实现“党建引领、产业兴镇、生态立镇、富民强镇”发展目标,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主要预期目标是:努力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

一、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全面提升党建水平

1.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持之以恒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自觉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持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明确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为学习载体,以“班子领学+个人自学+分享互学+集中研学”方式系统学、深入学、思考学、交流学,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带头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认真抓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切实将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2.坚决贯彻上级会议精神。坚持不懈紧扣“银川科创新城”“两地四区”建设,深入宣传贯彻银川市第十五次党代会、西夏区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利用党群活动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及宣传栏等载体开展知识讲座、案例讲解等宣讲活动,以案释法推动党代会精神深入群众、深入人心。坚定不移沿着上级党代会指引方向前进,聚焦工作目标任务,精心谋划部署,精准靶向发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争”的精神、“抓”的韧劲、“硬”的作风推动全镇重点工作有序开展。

3.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规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各项制度,深化农村“三大三强”行动和“两个带头人”工程,扎实开展农村党建“一抓两整”示范县乡创建行动和城市党建“四优四提”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全面加强村(社区)党建工作质量。结合“一抓两整”示范县乡创建行动,计划2022年80%以上的村创建为示范村。坚持抓党建促发展,继续推广“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管好用好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力争2022年集体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不少于2个,50万元以上的村不少于3个,打造三星级党组织3个,争创五星级党组织1个。

二、坚持大抓项目蓄势增力,持续释放发展动能

1.加快实施续建项目。按照抓配套、抓提升、抓改造工作思路,优化规划设计,加大统筹调度,加快项目进度,2022年实施续建项目4个,计划投资1.20亿元。一是续建兴泾国际陆港小镇建设项目,完成沿街配套服务用房剩余在建三栋楼建设;二是续建兴泾镇涝池庄点整体搬迁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安置区一期外网工程建设及安置区二期剩余20栋楼后续工程建设;三是续建兴泾镇设施温棚扶贫产业园三期建设项目,完成剩余温棚建设及外网工程;四是续建兴泾镇十里铺村涝池组合坊并寺异地重建项目,同安清真寺完成大殿、辅房剩余工程量,同源清真寺完成大殿及辅房整体建设。

2.推动实施重点项目。以提高质量、提升效益为中心,在优化产业布局、夯实产业基础、延长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大力实施重点项目7个,计划投资0.61亿元。一是新建产业提升重点项目建设3个,总投资3486.69万元,实施十里铺村设施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农贸市场、活禽活畜交易市场提升改造,建立分拣、冷冻车间及活禽活畜屠宰中心等,力推银川“菜篮子”工程建设,不断扩大市场交易量;二是新建基础设施重点项目1个,总投资850万元,实施十里铺村农民创业就业产业园项目,建设仓库6000㎡、货车停车位100个,智慧停车场15000㎡;三是新建环境提升重点项目2个,总投资1.29亿元,力促泾华村中庄组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投产达标,加快改造兴泾镇镇区、文昌街沿线商户、市场以及泾华园一、二期、泾华园安置区三期及新民组、泾祥园安置区、涝池庄点整体搬迁棚户区(城中村)、兴泾国际陆港小镇等5个安置区以及泾华村(新民组)、泾华村(中庄组)污水管道。

3.精心谋划储备项目。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和重大产业项目,谋划镇区慢行步道(绿道)建设项目、兴泾镇沟渠砌护治理项目、惠民路改造项目等基础设施类项目,谋划镇区居民点基础设施改造及人居环境改造提升项目、镇区三角地人居环境改造提升项目等环境提升类项目,谋划兴盛村日光温棚建设项目、兴泾镇有机肥料加工厂建设项目、现代化育苗中心建设项目等产业发展类项目。通过中长期项目谋划,精心绘制镇、村未来发展蓝图,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城乡互动、融合发展新格局。

三、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1.加快产业融合,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聚焦西夏区委“产业强区”工程和“做精农业”要求,重点在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品牌、提升农业产业效益三个方面下功夫,要围绕食品安全、特色种植养殖、智慧农业、节水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推动实施兴泾镇设施温棚扶贫产业园项目建设,加快建成冷库及分拣车间,补齐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要素,同时加强物联网、立体化栽培、水肥一体化、产品追溯体系等科学数字化生产技术应用,提升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打造集分拣、加工、贮藏、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智慧化改造提升泾华村、泾河村、兴盛村、十里铺村85栋设施温棚,储配一批新型日光温室大棚,用于高附加值农作物种植,吸引科研院校驻村开发试验,打造农业产学研融合平台。以十里铺村葡萄温棚产业园区为带动,加快农业一二三产融合,通过发展认领农业、体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配套服务业等,不断拓展城市周边生产、生活、生态、服务多种功能,打造集民俗文化、乡村体验、购物美食、商贸物流等为一体的服务产业园区“后花园”,争创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一村一品”亿元村,让农民更好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2.有效整合资源,转变肉牛养殖模式。主动融入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发展布局,着力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统筹整合资源,统一规划设计,加大项目带动,通过引入拥有较强的种源基础和育种实力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西干村肉牛养殖基地及中小户养殖户,推行紧密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积极扶持养殖大户,着力构建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兴泾镇肉牛养殖体系,力争大户年出栏达1000头以上。推动肉牛产业园区化、现代化管理,做足肉牛养殖“两加一减”(即“质上加法”“交易加法”“量上减法”)。完善肉牛产业深加工链,精细化加工生肉、肉制品等,加快商标注册工作,把品牌培育作为推进兴泾镇肉牛养殖产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实现由“卖产品”向“靠品牌”转变。  

3.发展劳务经济,创建兴泾劳务品牌。深入实施“四大提升行动”,紧盯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以群众增收致富为关键,以打造泾华村农民工技能培训学校为载体,借助毗邻经开区、公铁物流园区位优势以及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村委会+培训学校+劳务经纪人+务工人员+企业”就业模式,持续推动村民家门口就业。落实创业贷款担保、创业培训补贴等服务政策,加大培育创业实体,鼓励广大村民群众自主创业。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为帮扶重点,依托“131”就业服务体系,通过“企业订单+机构列单+群众选单+政府买单”模式,实施“春风行动”“两后生”技校培训计划,拟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00余人,拟新增公益性岗位15人。

四、坚持应势而谋多元共治,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1.形成齐抓共管治理合力。加快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严格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排查到位、化解到位、防控到位。发挥综治中心主阵地作用,汇集派出所、司法所、市场监管所、应急、综合执法、消防等多方力量打造民生服务、综治调解、社区矫正、办公办案等深度融合的“6+X”乡村治理中心,进一步抓好资源整合,放大治理合力。以十里铺村为试点,全面推行“网格长+网格员+巷道长”三级数字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快探索“警格+网格”双网融合新路径,开启警务工作与社区治理、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2.加快推进信访矛盾化解。通过落实主体责任、找准问题症结、加大化解力度等方式,对信访历史遗留问题设立台帐、挂牌销号,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建立健全镇、村、组三级“跑长制”,将群众诉求分解流转到各级“跑长”手中,限时办结受理政务服务事项,不断改进基层服务治理方式,提升服务质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领导下访活动,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3.做好综合治理专项工作。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制度,建立健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警体系,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公共安全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集中治理安全事故多发领域,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事故。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强化对治安突出问题领域的有效治理。健全完善农村毒品问题治理工作体系,扎实开展易制毒化学品专项整治行动,务求实现“三个上升和三个不发生”的目标,最大限度消除毒品隐患,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五、坚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共谱和谐发展篇章

1.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持续开展“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全面贯彻“十二个必须”要求,深化“一十百千万”宣传成果,打造至少2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主题长廊、主题文化墙等,深入挖掘身边民族团结故事,推动“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入人心。

2.全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全镇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持续深入开展宗教场所“五进”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系列活动,创新活动载体,打造活动品牌,营造民族大团结氛围。加强寺管会建设和民主管理工作,规范宗教场所管理,进一步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加快推动泾和清真寺、黄花清真寺“五进”宗教场所示范点打造,打造更加亮丽的民族团结进步品牌,进一步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崭新局面。

六、坚持人民至上宗旨情怀,倾力改善民生福祉

1.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当作“准备之冬”和“开工之春”重点工作任务。以“厕所革命”、生产生活垃圾治理、美化绿化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完善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为抓手,以改变农民思想观念、改善农民生活品质为目的,持续实施环境治理“三大战役”,积极开展“四拆”“四平”“四清”“四治”,提升“村里村外、院里院外、户里户外”整治水平,打造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类村庄3个、提升类3个,确保整治类、提升类村庄提档升级。大力开展“美丽庭院”“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宣传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全面激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加快形成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2.深入实施“四大提升行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切实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大力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种养业+加工+销售业”等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发挥效益,千方百计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稳定就业增收入,严格落实企业用工、自主创业、家庭经营、合作经营、季节用工、公益性岗位就业扶持政策,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畅通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渠道,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行动,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直播经济等业态,实现有劳动就业能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优先发展强教育,加快完成兴泾三小改扩建,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优先服务保健康,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水平,加快启用卫生院新建医疗大楼,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同步提高镇村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3.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缺项。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紧盯薄弱环节,先解决有没有、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重点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综合改造泾华村中庄组庄点,继续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实施镇区改造项目,扎实推进散居搬迁、违建拆除工作,同步推进水、电、气、暖、污水、垃圾、地下综合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2022年底实现移民群众和所在地居民享有同等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创建移民致富提升示范村(社区)1-2个。实施智慧乡镇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提升文化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加快构建镇区休闲空间、慢行步道体系,全方位提升城镇品位,推动国际陆港小镇建设纵深发展。

4.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坚决做好中央、自治区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精准科学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土壤治理与修复,严格落实“河长制”“街长制”,定期组织开展秸秆禁烧、扬尘治理、农业面源性污染治理专项整治工作,不断提升城镇品质和人民生活水平。

5.持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共享方式、促进文化融合,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道德讲堂功能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坚决遏制“天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提高村规民约约束力,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逐步形成家风正、村风淳、乡风美的良好风尚。

6.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落实自治区疫情防控“三个不”“三个管理”“三个减少”“四个强化”等要求,健全完善“四级网格、四级预警”机制,认真总结“10·17”输入性疫情防控工作经验做法,完善突发疫情处置预案,提升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应急场所和物资准备,确保出现疫情及时响应、迅速启动、高效处置。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慎终如始做好乌玛高速平吉堡卡口值班值守工作,严格落实各项防疫要求及规定,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坚实防线,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七、坚持依法行政执政为民,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1.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标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大力推进法治兴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决策程序,依法依规履行政府职能,落实“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执行制度、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不断提高依法施政水平,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强化审计工作,抓好财政资金、项目投资、民生领域资金使用监管。

2.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紧扣规范、公正、文明三大标准,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不断提高群众法治安全感。依法依规履行政府职能,严格落实“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执行制度、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健全完善党务政务公开制度,采取上下联动、突出重点、分级负责、整体推进等办法,使党务政务公开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局面。

3.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工作。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党内法规和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普法工作融入法治建设、法律服务全过程。重点抓好青少年、领导干部和基层群众法治教育,注重养成公民法治习惯,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加大以案普法力度,壮大普法志愿服务力量,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不断丰富普法形式。深化法治乡村建设,优化基层法律服务供给,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员+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基层普法服务模式,到2025年每个村、社区至少有一个法治文化宣传栏(长廊)等阵地,到2023年实现每个村有3名以上“法律明白人”骨干,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环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提供法治支撑。

八、坚持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凝聚干事创业合力

1.启动实施“改进作风提升质效”专项行动。聚焦发展第一要务,全面领会中央和区市党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学习思考、提高认识贯穿始终,把查摆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始终,把优化流程、强化制度贯穿始终,把干部作风整顿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四大提升行动”、“五权改革”等重点工作落实结合起来,深入践行“五个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大力弘扬“严细深实勤俭廉+快”工作作风,扎实开展“八个一”系列学习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集中精力抓发展、抓落实,在全镇形成实干苦干快干的良好工作氛围。

2.从严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和党章党纪党规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细化实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清单。盯住重要时间节点,坚决查处隐形变异“四风”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坚决纠正在巩固脱贫成果、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等方面工作拖沓敷衍、推诿扯皮、回避矛盾等问题。推动廉政警示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廉洁从政警示日”和“廉政警示教育月”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开展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对村一级的纪律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民主监督,强化对村级财权、物权、事权的监督制约,落实扶贫政策,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切实解决好发生在扶贫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扫一扫 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