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要闻>西夏区信息

西夏区:汇聚教育科技人才之力 共筑校企地协同发展新蓝图

发布日期:2025-04-25

【打印正文】

字号: [小][大]

“教育发展联盟通过‘六位一体’融合机制,不仅打通了校企地资源壁垒,更让高校的智力成果真正赋能产业发展,全面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为银川科创新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智力支撑和创新活力。”西夏区教育发展联盟秘书处负责人在回顾第三届联盟工作时感慨道。

深耕一年:机制创新点燃发展引擎

过去一年,西夏区教育发展联盟以“政府引导、行业统筹、企业主导、院校支撑、科研赋能、园区承载”的协同模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为银川科创新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体制机制突破,校地融合再升级。联盟首创“双层级+全链条”服务机制,通过县级领导包抓和职能部门“四员服务”,聚焦高校诉求精准发力,助力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本科取得关键进展。创新构建“1+4”工作体系,打造环大学城创新创业生态圈,培育高价值科技成果37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5亿元。“从政策支持到资源对接,联盟的精准服务让我们少走弯路,科研转化效率显著提升。”宁夏大学科研院成果转化与奖励办公室主任张龙说。

科教资源共享,人才互通激活创新。开放重点实验室、实训基地58处,建立科学教育资源库12个,联合开发葡萄全产业链、智能制造等特色课程。选聘50名高校教授担任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开展科普活动70余场,惠及学生2万余人。125名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下沉”企业,助力7名高校专家转型“双师型”教师,校企人才共享模式成为区域标杆。“高校教授走进中小学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更让科研成果‘活’了起来。”银川市中关村小学科学副校长马玲玲博士坦言。

产教精准对接,技术转化赋能产业。建立“三清单两报告”机制,动态更新发布各级政策146条、校企需求93项、优势资源143条,实施葡萄园土壤生态调控、抗氧化酸奶制备技术等自治区县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项目21项,R&D投入强度、万人有效发明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区第一。共建“创无限·智研空间”中试平台,孵化科创企业5家,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为特色产业筑牢根基。

校地共建拓维,治理协同惠民生。打造“高校+社区”志愿服务矩阵,开展公益服务3800小时,覆盖群众超3万人次。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推出“校校牵手石榴红”等品牌思政活动,校园安全“网格化+常态化”管理体系全面落地,校地协同治理经验获多方认可。

未来蓝图:锚定协同创新再攀高峰

扬帆再启航,西夏区教育发展联盟将以“两地五区一中心”建设为引领,聚焦机制优化、平台升级、人才引育三大方向,持续释放校企地协同效能。

机制再创新,构建高效协同生态。健全“1511”联盟联络机制,推动职能部门“一对一”服务院校,每季度开展产业链需求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产教融合,共建技术创新中心与产业学院,构建“研发-中试-孵化-转化-交易-人才”全链条生态圈,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良性循环。

平台再升级,激发产学研用活力。建设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学院、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等10个以上载体,串联共享装备数字化车间、酒庄研学路线,开展科普活动50场以上。强化技术经理人队伍,推动工业技术、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突破,实现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

人才再聚集,后植创新创业沃土。绘制“产业链紧缺人才地图”,定向引进高精尖缺团队;新建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小高地30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000万元,扶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优化“西才聚”服务体系,实现人才认定、住房保障等23项服务“即申即办”,全年吸引6500名青年留银就业创业,打造西北人才“强磁场”。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西夏区教育发展联盟将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主线,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西夏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扫一扫 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