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要闻>西夏区信息

西夏区:多管齐下同向发力 全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5-06-27

【打印正文】

字号: [小][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西夏区积极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以高标准、实举措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夯基础 教育资源更均衡

6月25日,记者走进西夏区第十一小学,看到位于校园西侧的一栋4层高的教学楼已拔地而起,崭新的外立面与周围的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工人们正在楼前进行收尾工作。据了解,这是西夏区第十一小学的改扩建项目,目前项目建设已进入尾声,预计6月底完工,以确保今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

据西夏区十一小校长王义红介绍,该校紧邻怀远商圈,近年来伴随着周边居民不断增加,学校的学位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去年,西夏区将该项目列入西夏区2024年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4032.36平方米,建成后,可设置6个教学班,提供学位270个,不仅如此,学校功能教室、办公室紧缺的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

与此同时,计划设置36个教学班、可提供1800个学位的银川市四十五中学新建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预计明年6月完工。

据了解,西夏区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抓好基础教育项目建设。近年来,西夏区陆续实施了银川市文萃小学、银川市文萃中学、西夏区第二十小学、兴泾镇第三小学等新建学校项目,有效扩容辖区教育资源,新增学位5600个。同时,对学位紧张的西夏区实验小学、银川市中关村小学实施了改扩建工程,新增学位1600个,有效破解了群众入学急难愁盼问题。

与此同时,西夏区教育局挖潜资金推动仪器设备补充更新,构建“强校带弱校”模式,调整优化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教育集团14个,打破原有分学段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实施中小学融合贯通式分组机制,推动办学模式从“单兵突进”到“捆绑发展”。

提素质 筑牢高质量发展后盾

西夏区实验小学的武海燕老师可谓学校的“科学”担当,她不单是学校科学组教研组长,也是学校各类科学活动的“把关人”。然而,武海燕老师却是位“跨界”老师,她最初是学校的语文老师,几年前因为身体的原因,转岗担任科学任课老师。是什么让武海燕老师在短短几年间成功实现跨界,成为学校学科骨干?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还与王静涛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的助力有关。

“西夏区专职科学老师较少,为了破解科学教育师资薄弱这一瓶颈,2023年,我们从西夏区各小学选拔出10名教师成立了名师工作室。这些年,我们通过示范引领、资源共享、协同教研,促进了团队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西夏区科学课课堂教学质量。”王静涛说。

据了解,王静涛是有着近20年教龄的高级教师,尤其在13年的科学课教学中颇有建树。成立工作室后,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帮助团队教师快速成长。比如,她会带领团队教师参加各级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比赛、各级教学研讨活动,线上观摩全国小学科学课教材分析与教学观摩等,还会不定期地与团队教师分享与科学课相关的前沿文章、优秀书目等。比如,她会组织工作室全体成员上研讨课、示范课,扎实开展听评课活动,还不定期带领团队教师送课下乡,把优质科学课堂带到农村学校。在她的精心培养下,名师工作室的教师大多已成为各个学校的骨干教师。“这两年,工作室的教师已累计获得自治区级、银川市级科学学科各类奖项10多个。”王静涛自豪地说道。

像这样的名师工作室,西夏区还有28个。“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建设名师工作室是其中重要举措之一。”西夏区教育局局长马春梅介绍,西夏区教育局不断强化“教学名师”“骨干教师”梯队建设,确定20名“教坛新秀”,辖区教师在各类教学科研竞赛活动中获得荣誉奖项126项;不断优化选拔、培训、考核和退出管理机制,稳步提升教师课程教学专业水平;多措并举补充专任教师,近3年累计新增教师360名。此外,西夏区还通过“县管校聘”管理改革,1800余名教师从“学校人”向“系统人”顺利转变,此举激发了教师队伍的内生动力。

谋特色 释放学生潜能

“近年来,西夏区各中小学聚焦质量提升,纷纷结合自身特色,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教育优质竞争力显著增强。”马春梅说。

银川市中关村中学是一所建校仅有7年时间的“年轻”学校,然而,7年里,该校已荣获“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学校”“全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宁夏中小学四星级智慧校园”等多项荣誉,师生更是荣获国家、省、市、区级荣誉及奖励近200项。

“校本课程设计丰富,组织落实有效,国家课程这个‘大鹏’就会飞得更远。”银川市中关村中学校长李建学介绍,2020年,该校尝试推进实施了“骞翮”校本课程,构建了“三维一核两翼五类”课程体系,即以学科组为单位,结合学校和区域资源条件、学科和教师个人特点去选择开发校本课程。眼下,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展已成为学校办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学校积极为孩子们提供了40多门精品课程,众多生动有趣的课程不仅在校内掀起热潮,也将学生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比如,银川市中关村中学开设人工智能创客课程、创意工坊课程等,培养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在去年在深圳举办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锦标赛中,该校3名学生组成的银川市中关村中学代表队参加了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中NeuroMaster 脑科学人工智能挑战赛火星救援项目,其作为宁夏唯一代表队,与来自国内的其他42支初中组代表队共同参加了比赛项目的角逐,并最终夺得初中组冠军。

这学期,西夏区十三小的学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实践系列课程,他们3月种麦,6月收获,眼下,金黄的麦秆又借助他们的巧思巧手化身为一个个非遗手工艺品。

据西夏区第十三小学副校长程银萍介绍,2021年,该校创建了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选择性课程、综合课程构成的“麦穗”课程体系。该校形象地将学生们比喻为一株株麦芽,而学校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成长浇筑阳光雨露,为教师成长铺垫肥沃土地,让每一株麦芽儿都能茁壮成长。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依托其非遗资源,搭建了麦秆创意制作等特色拓展课程,并创新实施“金穗奖”综合评价体系,根据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培养目标,设定“睿智”少年、“创新”少年、“灿烂”少年等荣誉称号,每学年评选一次。

事实上,西夏区的特色课程还有很多,如银川市第十八中学“一核两翼”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创新素养;西夏区十七小通过“农耕文化”培育提升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夏区八小坚持发展花样跳绳特色,不断丰富“绳彩飞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扫一扫 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