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红脸的关公……”在朔方路街道宁安巷社区联合高校志愿者推出画脸谱、漆扇、翻花、拓印四大非遗手工体验活动现场,25名孩子手握画笔,在空白脸谱上描绘传统纹样。8岁的雨琪边画边念叨:“我要把这个脸谱画得漂漂亮亮的,回家送给爷爷!”母亲李女士感慨:“孩子不仅学了文化,还锻炼了动手能力!”这是西夏区推动非遗文化扎根社区的生动缩影。今夏以来,各社区以创意活动为载体,让千年非遗在童趣中焕发新生。
童心巧手绘非遗。西花园路街道西花园社区开启“五谷魔法”之旅,孩子们用红豆拼荷花、绿豆粘荷叶,糯米胶裹着豆粒如流动的光。“我的荷叶小船别漏水呀!”朵朵急切按压掉落的豆粒,家长感叹:“以前孩子坐不住,没想到今天能安静地粘完一整幅画!”沁园社区打造“葫芦童话镇”,萌娃们为葫芦绘制“身份证”,葫芦烙画传承人邱老师用低温烙铁在葫芦上“画”月亮,小朋友们则在小葫芦上“涂鸦”。浩浩小朋友在葫芦上画出歪扭的星星,举着自己的作品蹦跳:“我给葫芦开了扇窗户!”社区书记说:“以前讲非遗像放纪录片,现在让萌娃给葫芦写成长日记,让文化要种在孩子够得着的窗台上。”
科技赋能活传承。贺兰山西路街道以科技解锁非遗新体验。芦花苑社区通过VR技术带居民“穿越”千年,触摸贺兰山岩画的远古印记;3D打印工坊里,孩子们用现代技术复刻剪纸纹样,传统技艺碰撞数字火花。兴洲北街城市书房配备智能阅读机,用有声书打破阅读壁垒,让银发族与孩童共品文化馨香。
老手艺撬动新活力。除此之外,非遗技艺正成为惠民富民的“金钥匙”。非遗传承人蔡依宸在怀远路街道艺校社区教授面塑技艺时,孩子们与母亲共塑“柿柿如意”浮雕画,指尖翻飞间传递亲情温暖。贺兰山西路街道兴洲北街社区开设钩织培训班,150名妇女通过直播销售手工作品,年增收超20万元。宁夏大学法学院学生更巧妙融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知识宣传,让非遗课堂化身普法阵地。
从脸谱彩绘到五谷拼贴,从葫芦烙画到面塑浮雕,一粒粮、一团面、一枚葫芦籽,正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未来,西夏区将持续打造特色活动,让非遗真正“活”在街巷、“暖”在民心。
扫一扫 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