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孙鹏(化名)一家将绣着“真心为民办实事,情系百姓解民忧”的锦旗郑重交到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学院社区网格员王美媛的手中。这面锦旗,藏着一个困难家庭最实在的感谢。
网格员王美媛的细致走访在贺兰山西路街道的跨域协作机制的加持下,让孙鹏这个因病陷入困境的家庭,从“单人保”实现了“整户保”,每月的保障金比之前多了6倍。“看病花再多钱,心里也有底了!”孙鹏的话里,满是对生活的新希望。
孙鹏因不幸患上肾衰竭,近半年来在学院社区租房治病,只有农忙时才回老家。之前,他在老家享受的是每月390元的“单人保”,可随着病情的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不断加重。然而,由于孙鹏人在银川、户口在中卫,老家的民政部门没及时发现他的困难。网格员王美媛在走访中发现了他家的困难后,立即上报街道,街道随即启动“居住地受理” 工作,一边联系孙鹏老家的民政部门核查他家的财产情况,一边在实际居住地核实其刚性支出。很快,孙鹏的低保关系转到了银川,还从“单人保”"升级成了“整户保”,全家都能享受保障了,每月保障金达2760元。
孙鹏的事在贺兰山西路街道并非个例。在贺兰山西路街道南梁社区,住着不少来自西吉县、彭阳县来的老住户,然而他们的户口却还在老家。他们中有一部分困难家庭在老家享受低保,但家里添了孩子后,出现了“大人有保、孩子没保”的情况,保障政策跟不上家庭变化。
针对类似情况,贺兰山西路街道及辖区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走访,精准找出了2户“新增孩子未纳入低保”的家庭,通过面对面宣传政策,征得户主同意后,与西吉、彭阳等地的民政部门搭起了协作通道:线上发函查老家的财产,线下核实在银川的实际花费。两头合力,最终让这些家庭都升级成了“整户保”,摸索出“居住地主导、跨区域协查”的办法。
“救助政策就得一户不落、一人不少,真正兜住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贺兰山西路街道办事处主任王文博说。
据了解,今年以来,贺兰山西路街道通过搭起跨区协作的“桥梁”,在居住地主动发现并受理困难群众的需求,为18户困难群众解决了城镇化过程中“人在这儿、户口在那儿”导致的救助“漏点”。
“‘群众在哪儿扎根,保障就到哪儿兜底’这套创新做法,织密了困难群众民生保障网,稳稳托住了他们的幸福底线。”贺兰山西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于颖说。
扫一扫 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