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阳新村的红梅杏打破连年减产的困局,实现了50%的增产;良渠稍村大胆尝试“多元混养”新模式,市场走俏的高端水产品种为增收带来新希望;同庄村以“三小”机制巧妙化解村民参与培训积极性低的难题……今年,在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各村在导师帮带项目的推动下焕发出可喜的新面貌。
“为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破解乡村发展中的技术落地难、产业专业化程度低、村民参与就业积极性不高等核心问题,在实施导师帮带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一村一策’逐步突破各村发展瓶颈。”8月13日,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组织委员杨少博说。
“1+N”导师帮带破解种植技术难题
“我们村种了4年红梅杏,今年收成最好,产量增产了近50%。”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同阳新村“两委”委员丁淑静介绍,同阳新村红梅杏的增产与导师帮带项目不无关系。
据了解,为增加村集体收入,4年前同阳新村种植了40亩红梅杏,同时每家每户门前也种植着红梅杏。同阳新村移民主要来自彭阳,而红梅杏可谓是他们的“家乡树”,然而,由于霜冻和养护不当,同阳新村的红梅杏产量并不尽如人意。为了提高红梅杏园区的管理水平,3月份,同阳新村选派村民到彭阳县开展导师帮带专项学习。专项学习采取“1+N”的培养模式,即1名专家培养N名学员。3天的时间里,同阳新村的13名村干部和村民跟着种植经验丰富的专家学习红梅杏的修剪及防冻、防虫害知识。“经过学习,才知道我们以前都用错了力。”丁淑静说,此前村民们看到土干了就浇水,看到叶黄了就施肥。经过学习才知道水浇得太勤,会影响坐果。村里的土盐碱大,需要先用生物菌改良了,施肥才更有效。
学成返村后,13位学员变身“土专家”,对村民开展“导师带徒”活动,每当他们对红梅杏进行修剪、施肥时,就会邀请村民前来观摩学习,同时,他们还将复杂技术分解为可操作的标准化流程,让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真正做到让技术落地生根。
“今年,我们村每家门前的红梅杏都结了果。以后,我们要进一步提升红梅杏园的管护,让它早日成为助力村集体经济的‘金果果’。”丁淑静信心满满地说。
良渠稍村“多元混养”破解产业瓶颈
“前两天,我们已经出售了500斤鲈鱼,每斤价格30元。从目前的行情来看,我们选择‘多元混养’是选对了。”8月13日,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良渠稍村党支部书记周晓军乐呵呵地说道。
据周晓军介绍,此前位于该村的西夏区高端水产养殖基地主要以养殖南美白对虾为主,收益不及预期。今年4月份,该村去福州、宁德、厦门等地开展水产养殖考察,在宁德考察南美白对虾时,被当地的养殖技术所震撼,该地养殖基地不仅能达到亩产4000斤南美白对虾,而且一年能养殖三茬。在福州考察时,考察团又被当地的“多元混养”模式所吸引。于是,聘请福州的养殖专家为导师,在良渠稍村也大胆尝试“多元混养”新模式,在西夏区高端水产养殖基地引入虹鳟、鲈鱼等高端品种,创新设计“圆形玻璃养殖池+循环水系统”的工厂化养殖方案,通过实时监测水温、酸碱度等关键指标,建立不同品种的精准养殖标准,确保养殖效益最大化。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良渠稍村还将养殖池改造为观光体验区,开发垂钓、投喂等互动项目,实现了从单纯养殖到“养殖+旅游”的产业融合。
“这些养殖品种都是导师推荐的,是目前市场前景好、收益较高的品种。”周晓军介绍,导师会不定期前来基地实地查看,平日里也会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指导。目前,基地的鲈鱼、虹鳟等长势良好,预计今年年底即可全面上市。
同庄村“三小”机制激活村民参与培训热情
“我们在平时举办各类技能培训时发现,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较低,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创新推出了‘三小’机制。”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同庄村“两委”委员吕文静介绍,“三小”机制主要是“小积分”激励,即将培训出勤、技能掌握等情况量化积分,积分可在村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小班制”教学,即每期培训不超过15人,确保导师能逐个指导实操细节;“小作品”变现,即村民在多肉养护培训班学成后,其制作的多肉组盆、创意花架等,由基地按质定价回收,让村民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学”。
何彩彦是同庄村村民,两个多月来,她几乎每天下午都会去同庄村多肉基地。在这里,她跟着导师王婧学习多肉养殖、花盆及摆件制作,每月能增收3000多元。“我们将返乡创业的多肉养殖达人聘请为我们的导师,带领大家学习多肉养护、创意花盆及摆件制作。学员们制作的成品,导师按照一定的价格回收。目前,导师已经手把手培训了50多名学员。手捏花盆已成为我们村村民的又一条增收渠道。”吕文静说。
扫一扫 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