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要闻>镇街动态

绣花针串起民族团结情,绣出致富路

发布日期:2025-09-04

【打印正文】

字号: [小][大]

“这个针法要从下往上挑,这样绣出来的石榴才更立体……”9月3日,在西夏区恩和社区的“董倩非遗刺绣工作室”里,负责人董倩正手把手地教学员马秀萍刺绣技巧。一根细细的绣花针,不仅串起了精美的图案,更连起了社区各族妇女的心,让她们在一针一线中学习技艺、增加收入,奏响了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

今年58岁的董倩是恩和社区有名的“巧娘”,从小热爱刺绣的她,退休后,跟着网络视频自学,但随着时间推移,她对刺绣萌发了浓厚的兴趣和喜爱。为进一步精进技艺,董倩每周都要转乘多趟公交去非遗馆,跟随宁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桂琴老师系统学习“乱针绣”“打籽绣”等技法,如今,她已获得“西夏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称号。去年,她在社区走访中发现,不少少数民族妇女因照顾家庭难以外出务工,闲暇时总在家门口闲聊,心里却惦记着能多份收入补贴家用。“咱们社区少数民族姐妹手都巧,要是能把刺绣技艺教给她们,既能打发时间,又能挣钱,多好!”董倩的想法得到了恩和社区的支持,很快,“董倩非遗刺绣工作室”在恩和社区挂牌成立了。

开班第一天,就有不少人报名参加。起初,总感觉跨民族沟通是个小难题,董倩就小心翼翼的边比划边演示,还特意学了几句简单的民族语言,为的就是与大家拉近距离。有的姐妹基础薄弱,她就把步骤画成图,耐心陪着练习到深夜。马秀萍刚开始总绣不好直线,急得直皱眉,董倩就握着她的手一遍遍示范:“别急,就像咱们做油香一样,慢慢来才更入味。”现在的马秀萍,不仅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刺绣作品,还能跟着董倩学设计图案。

融入维吾尔族花纹的抱枕,带着蒙古族祥云图案的发卡……董倩带着姐妹们把民族文化特色融入刺绣,作品一放到董倩的电商服务站里,就受到不少顾客喜爱。据统计,自“董倩非遗刺绣室”成立以来,共完成刺绣作品30余件,带动12名少数民族妇女人均增收近2000元。

如今的“董倩非遗刺绣室”,不仅是学技艺、挣收入的地方,更成了各族姐妹交心的“娘家”。大家一起刺绣时,总会分享家里的趣事、拿手的美食。“以前总觉得各民族习俗不一样,不好意思多来往,现在天天在一起绣花,就像亲姐妹一样!”蒙古族妇女高娃说。

“这小小的绣针,不仅绣出了好日子,更绣出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图景。只要姐妹们愿意学,咱们就找人教,让这根绣花针,串起更多姐妹的好日子,绣出更美的民族团结图!”恩和社区党委书记高树琴说道。

扫一扫 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