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40103010093749A/2022-00370 | 文号 | |
---|---|---|---|
发布日期 | 2022-12-01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所属分类 | 政府文件 | 效力状态 | 有效 |
责任部门 | 西夏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各镇人民政府,各涉农街道办事处:
《银川市西夏区2022年度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已经政府专题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附件:银川市西夏区2022年度耕地“进出平衡”作业设计
银川市西夏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1月21日
银川市西夏区2022年度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自然基础,耕地红线是14亿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底线。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决策部署,落实西夏区耕地保有量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根据《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实施条例》《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6号)有关规定,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管控一般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对一般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及设施农业用地实行年度“进出平衡”,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耕地保护的决策部署,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二、工作目标
遵循“除国家安排的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难以复耕、河湖水面自然扩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没外,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设施农业用地的,通过统筹整治等方式,补足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的要求,实施西夏区耕地“进出平衡”,确保全区耕地总量稳定。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系统谋划,规划引领的原则。在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前提下,依据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充分了解发展改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和水务、财政、生态环境等主管部门需求,系统谋划西夏区绿化造林、设施农业项目建设、生态绿色建设要求,编制西夏区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
(二)坚持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的原则。建立健全由区委、政府为主导,发展改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和水务、财政、生态环境等主管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推动耕地“进出平衡”有效落地实施。
(三)坚持明确范围,优质补足的原则。明确“耕地进出”平衡实施范围和管控要求,严格管控耕地与其他农用地、设施农业用地内部调整的耕地“进出平衡”。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耕地“出”的范围为耕地转为园地、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及设施农业用地范围;耕地“进”的范围应在充分考虑耕地后备资源前提下,通过统筹园地、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及设施农业用地整治为耕地的方式,补足1.2倍数量和相等质量的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确保足额优质补入。
(四)坚持明确职责,稳妥实施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及相关责任主体的意愿的前提下,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审慎推进、稳妥实施“耕地进出”平衡。区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进出平衡”负总责,各镇(街)、三大农场对各自行政辖区内的耕地严格落实“进出平衡”。其中农民自行改变种植结构,无法及时掌握变化情况的,由各镇(街)、三大农场兜底保障。涉及林地、草地整治为耕地的,要征得相关土地权利人、林草部门等相关部门同意,经依法依规审核后方可纳入。
(五)坚持强化监管,同向聚力的原则。西夏区自然资源局根据各镇(街)、三大农场提供的耕地“进出平衡”需求,建立西夏区耕地“进出平衡”项目库,结合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耕地“进出平衡”备案监管信息系统,综合运用实地核查、卫星遥感影像监测、视频人工智能技术等手段,采取系统自动判读和人工比对等多种方式,强化地方日常监管和自治区级“全链条”信息化系统监管。同时,与土地卫片执法、耕地卫片监督、设施农用地备案监管等工作有效协调联动,构建常态长效监管机制。
四、工作任务
(一)摸清耕地转出底数。各镇(街)、三大农场根据农户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需要,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衔接相关专项规划,对各辖区内一般耕地转为园地、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以及设施农业用地的情况进行摸排,明确转出耕地的类型、面积、质量和位置,并分析其恢复可行性,形成耕地转出情况统计表。
(二)摸清耕地转入潜力。各镇(街)、三大农场根据自然资源局提供的西夏区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底图,以各自辖区内的即可恢复、工程恢复地块为基础,扣除25度以上坡地、批而未用、河湖管理范围内、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以及已实施或将要实施重点项目范围内等不符合要求地块后,剩余的恢复地类为调查评价对象,从地块条件、恢复成本以及群众意愿等方面构建恢复类地块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逐地块开展调查评价,形成集面积、类型和分布于一体的全区耕地转入潜力数据库。
(三)制定耕地“进出平衡”计划。各镇(街)、三大农场根据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设施农业用地项目实施要求,在明确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用地规模、用地布局、工作时序、实施计划的基础上,从耕地恢复潜力数据库中筛选耕地转入地块,确定耕地转入地块的面积、质量、用地布局、工作时序以及实施计划,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并在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中依法对地类予以变更。遵循“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原则,转入为耕地的园地、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及设施农业用地的质量,以该地块周围的耕地平均质量等级确定,转入耕地质量低于转出耕地的,要进行提质改造;耕地转出项目无法落实“进出平衡”的,按照每平方米10元的标准,缴纳耕地开垦费。
五、责任监督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主体责任。成立西夏区耕地“进出平衡”工作领导小组,由西夏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自然资源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具体工作由西夏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自然资源局牵头实施,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和水务局等相关部门共同配合,按照领导小组部署开展工作。
(二)强化资金保障,创新实施方式。西夏区人民政府要加大耕地进出平衡项目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同时统筹使用相关资金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积极创新实施方式,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参与耕地“进出平衡”,多渠道落实补足耕地任务。
(三)完善监测评价,严格责任考核。建立耕地“进出平衡”监测网络,优化各类监测指标,连续监测,杜绝违法占用耕地。建立天地一体化的遥感监测系统,加强无人机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建立耕地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和水务、林草等部门获取的监测数据要实现有效集成、互联共享。加强对进出平衡全过程监管监测,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及不足,优化进出平衡工作,为制定和调整年度实施计划措施提供依据。建立耕地“进出平衡”绩效评价考核制度,确定各部门考核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考核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履职情况,追究工作不落实、不作为和失职责任。
(四)鼓励公众监督,推动方案实施。经批准的年度进出平衡计划,应依法公告,接受公众监督,建立进出平衡管理公开制度和查询制度。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向社会公开分年度计划方案、实施措施和实施进展等信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社会舆论和广大群众对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作用。
(五)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网络工具,深入宣传耕地保护政策,牢固树立“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的理念,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让群众深入了解保护耕地的重要性,营造保护耕地的浓厚氛围,激励和引导全区人民支持和投身耕地保护工作,为西夏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扫一扫 手机浏览